塑膠垃圾佯裝原料流出國外、廢酸液倒露營區…環檢警破獲重大環境犯罪
不肖業者收受高額處理費,惡意傾倒廢酸液;大馬路邊堆放的廢塑膠,原來被偽裝成原料非法出口;苗栗三灣風景優美的露營區旁,溪流被染紅。環境部、內政部、法務部從2011年起,成立跨部會平台查緝環境犯罪,於14、16日接連召開記者會,對外公布近期偵破的環境犯罪案件。
廢酸液染紅溪流 犯罪業者資料全都造假
「當我站在中港溪河旁,看到被廢酸洗液染紅成一片,沒有蛙鳴聲、沒有魚跳出來的聲音,一片寂靜、只有潺潺的水流聲的時候,心裡其實很難過。」環境管理署中區環境管理中心技正李春明回憶,初見三灣污染河段的震撼畫面。
耗時兩年半,檢警環合作偵破一系列的環境犯罪案件,查出廢棄物棄置造成的污染總面積達3.4公頃,跨越桃園、苗栗、台中,共五個地點。
案件最初,環保機關在台中清水查獲非法運送廢酸洗液的槽車司機。根據司機供詞,查出五個棄置場址,經溯源確認廢酸洗液來自北部的芫吉公司。芫吉公司收受氯化亞鐵廢酸洗液,表面聲稱要再製為氯化鐵和氯化鈣,其實是掩飾廢液非法棄置。業者為了防範環保稽查,竟設置多道「防火牆」偽裝——廠內有未使用的鐵礦砂、空空如也的原料桶,且磅單、出貨單、網路申報、發票資料全都造假。
廢酸洗液裡面的亞鐵氧化後,會生成紅黑色的氧化鐵。業者將廢液灌入坑洞,從苗栗三灣露營區滲入中港溪,染紅溪流。檢警後續追蹤發現,坑洞竟又被回填塑膠混合物,造成二次污染。後來更在先前查獲的苗栗苑裡棄置點,發現業者把廢酸洗液、廢塑膠混合物、廢集塵灰、廢玻璃混入水泥製成有害水泥塊棄置。這些不肖業者都在兩年內陸續被起訴。
「業者從一開始就沒有要合法營運。」李春明分析,這幾起犯罪的特點是大量製作虛偽不實的單據、資料。2022年至今,檢警環共查獲廢酸洗液1萬3405噸、其他廢棄物2918噸,有四個場址被列為土污整治或控制場址。檢調一共起訴37人,查扣1.9億元、行政追繳3375萬元不法利得。
偽裝成原料的塑膠垃圾 悄悄流入其他國家
桃園新屋永安工業區,馬路旁一家工廠,塑膠垃圾堆的滿坑滿谷,廠內堆不下,更直接露天放置。這是一起環境部與檢調、警方共同合作偵破的廢塑膠棄置及出口案。業者把廢塑膠當成塑膠原料,再走私出口。
環境部環境管理署科長郭承祥表示,2024年4~5月間,基隆關與台中關陸續通報「馬可斯有限公司」疑似以「塑膠原料」為名掩護,企圖非法出口大批廢塑膠混合物。環境部與桃園地檢署、保七總隊、桃園市警局、桃園環保局組成專案小組,透過GPS軌跡比對,鎖定桃園新屋與中壢的三處工廠,為其出口前的儲存與加工場址。
專案小組進入工廠調查發現,廠房內堆滿廢塑膠磚、廢電纜等各式事業廢棄物,部分甚至溢出至廠區外。桃園地檢署檢察官王念珩指出,三處工廠共堆置約5500公噸非法廢棄物,主要來自回收清除業者交付的廢混合塑膠物;根據報關資料,馬可斯與另家塑膠公司甚至已在兩年間違法輸出約5800公噸廢棄物至中國大陸、馬來西亞、越南等地。
2025年2月專案小組完成蒐證,拘提公司負責人並聲請羈押禁見。檢方依未經許可儲存、處理、輸出廢棄物等罪嫌,起訴馬可斯等六家公司及11名被告,並聲請法院沒收約3.9億元的不法所得;依《廢清法》,被告最高可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郭承祥補充,儘管馬可斯是直接違法處理者,但實際獲利最多的,可能是回收清除業者。電子公司支付每公斤28元給清除業者清運廢塑膠,清除業者再以每公斤3元轉給未具處理許可的馬可斯,從中賺取25元高額價差,而回收清除業者也在此案件中遭到起訴。
環境部、法務部聯手追查 彭啟明:環境犯罪零容忍
環境部長彭啟明表示,環境部與法務部自2011年成立檢警環平台查緝犯罪起,已經移送共3488件環境犯罪、1.2萬名被告,「我們對於環境破壞的犯罪行為,絕對零容忍。」呼籲大眾看到環境有任何一點異狀都要告訴環保單位,如廢酸洗液案件,便是有民眾檢舉才展開調查。
法務部長鄭銘謙表示,「地球是後代子孫借給我們的,不容許被破壞」,因此除了檢方起訴不肖業者,跨部會團隊更會透過查扣不法所得、要求業者將場址恢復原狀,來實現環境正義。他指出,在各方努力下,目前已經有700個非法棄置場址恢復完畢。
- 記者: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昭宏報導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