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力道】撲殺處置僅是杯水車薪 為何牛結核防疫會有漏網之牛?

【執行力道】撲殺處置僅是杯水車薪 為何牛結核防疫會有漏網之牛?

採訪=林玉婷、郝致琪
撰文=郝致琪

2024年6月南部單一小農牧場酪農戶A先生向《食力》投訴,地方政府在實際執行牛結核病的檢驗、通報和撲殺流程中恐有疏失。但是牛結核病為人畜共通的傳染病,為何政府執行力道可能有未強力落實的可能性?

牛結核病在防疫規格上視同甲類對待 人畜共通不可輕忽

各動物疫病會依據疫情的輕重緩急程度分成甲、乙、丙類。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簡稱防檢署)副署長徐榮彬表示,在眾多疾病當中,牛結核病雖被歸為乙類動物傳染病,但由於其為人畜共通傳染病,防檢署對於牛結核病會提高規格對待,比照甲類疾病規定24小時內須進行陽性通報:「我們每年會固定時間會去牧場去做篩檢,那篩檢如果篩到(陽性)的話就撲殺、就汰除就對了。」

徐榮彬表示,牛結核病的發病和治療過程都極為緩慢,因此在經濟考量之下,多數國家都不會選擇治療,而是直接撲殺化製以阻斷病源。對此,《動物傳染病防治法》第3章第17條有明文規定,當獸醫檢驗出陽性牛隻時,應於24小時內向當地動物防疫機關報告,再呈報中央主管機關。此外,第3章第20條也提到動物防疫人員應指導動物所有人或管理人即時撲殺陽性動物,並予以燒燬、掩埋或化製。

牛結核病檢驗可能存在黑數!為何陰性報告可能不足以呈現全貌?

話雖如此,在《食力》訪談酪農戶和特約獸醫之後,發現牛結核病實際上可能在一年一次的檢驗把關層面出現了漏洞和可能存在的黑數。因為依規定牧場需每年接受一次「皮內結核菌素試驗」(Intradermal tuberculin test, ITT,俗稱「尾根測試」),以確認該牧場乳牛是否受到感染,綜合單一牧場酪農A先生、大廠品牌的南部酪農戶B先生以及執業超過10年的特約獸醫D先生的訪談內容後,《食力》整理出以下兩種陽性牛隻可能未被揭露的實際作法:

做法一:檢驗人員會於進行ITT皮內結核菌素試驗後,先開給牧場陰性報告,並另行告知疑似或確診陽性牛隻的編號。

做法二:檢驗人員會針對檢驗結果為陰性的牛隻開出陰性報告,但在文件上方表列出的陰性牛隻頭數不等於實際牧場飼養總頭數,等於未被列入的頭數就是疑似陽性牛隻。


【執行力道】撲殺處置僅是杯水車薪 為何牛結核防疫會有漏網之牛?

「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悖論:有可能出現未被通報的情況嗎?

為何牛結核病防疫的應然和實然面會出現分歧?酪農牧場的牛結核病疫情為何無法在流程內被確實控管?經《食力》深入酪農業產區調查發現,牧場內的陽性牛隻未必會被淘汰。為什麼病牛會被留在牧場內不淘汰,而讓病原持續存在於牧場中擴散,並承擔疫情翻倍的風險?

目前台灣對於牛結核病的檢驗方法為ITT皮內結核菌素試驗,徐榮彬解釋,ITT的檢出率約為70%~80%,獸醫的主觀判斷和個別牛隻的病程都會影響到檢驗的敏感度,意即也會有偽陰性的可能。而要如何防治偽陰性的漏網之牛持續在牧場中帶原感染,並使問題畜產品流入市面?徐榮彬稱:牛有結核病的話,會變得身形瘦弱,泌乳也不良,最後就會因為不符經濟成本而走上淘汰一途。所以在屠宰端會有獸醫師做雙重把關,只要屠體中有結節一律廢棄並化製。

然而,和徐榮彬所描述的病牛自然淘汰論不同,特約獸醫D先生從實務經驗中提出了不一樣的觀察:「從前課本上總說牛結核病是『慢性消耗性疾病』,得病的牛會身體消瘦、精神衰弱、食慾不振,還會讓產乳量降低。但在實務經驗上,陽性牛反而往往是那些體型較大、產乳量高的牛,淘汰一隻陽性牛減少的產乳量可抵兩、三隻一般牛。」

D先生指出,由於牛結核病的發病時間長、外觀上無明顯病徵、也不影響產乳量,因此,牛結核病的存在並不會造成牧場營運上立即性的困難,反而是撲殺會直接對牧場營運造成衝擊。若所有的陽性牛都被確實淘汰,對乳品供需將會造成壓倒性的衝擊,因此酪農和第一線檢疫人員便可能產生出了上述兩種遊走於灰色地帶的折衷通報作法,而這種折衷求全的作法也凸顯出了牛結核病難以根絕的困境。

根除環境中藏匿的病原 才是防疫的根本之道

為什麼牛結核病難以根除?D先生解釋,牛結核病是存在已久的古老疾病,該疾病之所以難以根絕,是因為牛結核菌在不利於生存的環境中具高度的耐受性,能夠芽孢化並潛藏於40、50公分深的土壤中蟄伏,待雨季時就會隨著淹水浮到地表,被牛接觸到踩到後就可能會使牛隻染病。於是,要防治好陰濕、不耐高溫環境的牛結核菌,翻土曝曬的工作便顯得極為重要,能將病原降至一定的值,並在很大程度上阻斷環境中的傳染途徑。

此外,防疫策略也須視畜牧型態和環境條件而定。以畜牧型態而言,台灣採行的集約式飼養比起國外常見的放牧式飼養密度更高,細菌的傳播也更快,因此防疫密度就必須配合強化。以牧場環境而言,若環境中的光滑表面較多,就更有可能透過消毒而清除病原;若為磨石子材質、充斥著裂痕與孔隙的老舊牧場,便難以貫徹消毒效果。

總而言之,牛結核病防疫和阻斷傳染途徑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首先把帶原牛隔離是第一要務,有效的隔離也必須滿足器具不共用、具備充足隔離空間的條件,意即牧場不宜有超養行為。其次,將食、水管理好,才能杜絕病從口入的可能性。最後,必須落實環境消毒,定期噴灑消毒水和翻土,才能從表面到土壤深處徹底消滅病原。

撲殺是解決問題,還是解決酪農?消極治理無法治本

病牛未被淘汰而繼續產乳的原因,乍看之下是短視近利的考量,但歸根究底而言,會衍生出節外生枝的作法仍是因為撲殺的短痛並不能免除牛隻持續染病所造成的長痛。撲殺僅是防疫措施最外圍的一道防線,而在撲殺之後,疫情控管的下一步在哪裡?

D先生直批,中央對於「ITT檢驗結果呈陽性的牛隻並未包括所有陽性牛隻」的事實是清楚的,牧場中明明可能還存在其他帶原牛,但唯一的對策卻只有根據檢測結果撲殺處置。產官學之間的溝通不足和統合平台的欠缺,使得撲殺成為牛結核病防疫的唯一解,政府並未積極改善牛隻的生活環境,任憑牛隻在風險環境中染病後再將酪農悉心養大的生命體和資產無情撲殺,對產銷端而言「這種做法並不是在解決問題,而是解決酪農。」

D先生表示,若僅止步於撲殺而無下一步對策,「長期下來只是在慢性割肉」。撲殺僅消滅了動物之間的部分傳染源,但細菌仍會潛藏於環境中,因此光是撲殺只會讓牛越殺越少,而沒有撲滅疾病的可能性。若環境中的病原未被撲滅,一旦降低撲殺密度,疫情管理便又會回到原點。因此,D先生認為,牛結核病防疫預算應持續常態性編列,並從環境中徹底且定期的清消。否則,會隨著撲殺消失的不是疫情,而是酪農戶和政府之間的信任。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政策強化】牛結核疫病管理應該怎麼做?不是只靠中央撥經費就能解決
【生乳把關】誰來輔導酪農戶提升疫病管理知識?乳品廠又該如何確保收購的生乳品質?
【乳肉安全性】牛結核病牛的生乳和肉有什麼食安風險?如何確保市售國產鮮乳安全無虞?


【執行力道】撲殺處置僅是杯水車薪 為何牛結核防疫會有漏網之牛?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