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結核病確診撲殺數量可能遭隱匿?國產鮮乳的源頭控管會不會重演「地溝油」事件?
採訪.撰文=編輯部
隨著2025年紐西蘭液態乳零關稅進口政策的實行時間將近,將對台灣整個酪農產業造成嚴峻影響,農業部為此編列18.6億元「養牛產業全面升級轉型計畫(113-116年)」輔導產業升級因應。但是2024年6月《食力》接到南部單一小農牧場酪農戶A先生(簡稱A先生)來信投訴,提及台灣牧場出現的牛結核病疫情可能遭到隱匿,且疫情的真實樣貌遠比中央統計數字來得更加嚴重、至少應該有超過1倍以上。
中央公佈的牛結核病確診數 2024年月平均確診數已達36.2頭
為了查證投訴資料來源的真實性,以及更全盤性地了解牛結核病對台灣酪農產業所造成的影響,《食力》比對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簡稱防檢署)所公布民國106年(西元2017年)1月份~113年(西元2024年)5月份的動物疫情的牛結核病統計,發現2017年全年僅有30頭牛染疫,但到了2023年全年已達342頭,總數為2017年的染疫陽性頭數11.4倍,成長率高達1040%。且若以2023年的月平均陽性數量為28.5頭,2024年直到5月的累計陽性頭數已高達181頭、平均每月頭數為36.2頭,月平均已高於2023年。
牛結核疫情重症區亦是酪農業重鎮
根據農業部統計資料最新公布的2024第1季的乳牛飼養數據,台灣主要的酪農縣市依序為彰化縣(30,982頭)、台南市(21,039頭)、屏東縣(20,535頭)及雲林縣(15,284頭),再比對防檢署統計各縣市2024年第1季牛結核病染疫頭數,發現此4大縣市同時也是染疫重鎮,將染疫頭數對比該縣市飼養頭數,可發現染疫比例分別為雲林縣(確診頭數33頭,確診率0.22%)、台南市(確診頭數27頭,確診率0.13%)、屏東縣(確診頭數7頭,確診率0.03%%)及彰化縣(確診頭數5頭,確診率0.02%)。
再以目前統計到2024年5月的全台染疫數據來看,將上述4縣市於同期間的染疫頭數除以全台總染疫頭數,可發現牛結核病疫情最嚴重的地區依序為台南市(67頭,37%)、雲林縣(65頭,35.9%)、屏東縣(15頭,8.3%)、彰化(14頭,7.7%),其他縣市加總佔比11.1%,再次顯示台南市及雲林縣為牛結核疫情較重地區。
中央公佈數字成長率已驚人 實際狀況可能更嚴重?
針對上述政府公布之相關數據,我們實際採訪南部單一小農酪農戶、供應生乳給大廠品牌的酪農戶、1位執業超過10年的匿名獸醫,詢問此數據的真實性,皆表示無論是酪農戶自己的牧場,又或者是獸醫實際接觸的牧場染疫數,都遠比中央公布的一年數據還要多。
究竟這些「黑數」是如何形成的?已感染牛結核病的牛隻會不會造成人畜傳染、其生乳和牛肉會不會流入市面出現食安問題?政府的防疫法規又有哪些執行上的模糊地帶?鮮乳品牌方與酪農業者又分別該扮演何種把關角色?
《食力》實際採訪多位產官學界的專業人士,包含負責防疫業務的政府代表: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地方單位臺南市動物防疫保護處;產業界代表:中華民國乳業協會、中華民國酪農協會;學者代表: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中興大學獸醫系;三個酪農戶代表:南部單一小農牧場、供乳給大廠品牌的南部酪農戶、科技化養牛的梅桂牧場;以及兩位已執業超過10年的地方特約獸醫師。每一位受訪者皆分享各自領域的專業知識內容,以及對於牛結核病在台灣酪農產業造成何種影響的個人看法。
「人畜共通傳染病」的牛結核病有何危害?
牛結核病是一種人畜共通的傳染疾病,病原菌可分為牛型分枝桿菌、人型分枝桿菌、鳥型分枝桿菌及其他類型的分枝桿菌。該病原菌主要是透過病牛的體液、飛沫等接觸傳播。
中興大學獸醫系莊士德教授分享,牛結核病在牧場散播的主要方式為吸入感染,經解剖後發現感染的病牛結節部分,大約有6到7成落在呼吸道,2到4成在消化道。牛隻一旦感染牛結核病毒,因病毒會在宿主體內休眠一段時間,等到宿主免疫力下降或年紀增長後,病毒會重新活化、增值,使得宿主出現衰弱、食慾不振、精神不濟等臨床症狀。至於人若感染牛結核病,大多會發生在免疫系統低下的人身上,並不會致死,以目前台灣完善的醫療設備下也能獲得妥善照顧。
因為牛結核病會有牛傳牛、鳥傳牛及牛傳人的狀況發生,我們這次將針對影響性比較直接的牛傳牛、牛傳人兩個面向來探討。
牛傳牛有哪些傳染途徑呢?除了牛與牛之間會有的體液接觸外,執業超過10年的特約獸醫D先生提到,牛結核菌相當怕熱、常出現在陰涼潮濕處,因此若牛舍環境沒有徹底消毒就很容易傳播,而牛結核菌為了避免接觸高溫乾旱的曝曬環境,甚至會存在土壤下40至50公分深處以類似休眠的方式「芽孢化」保護自己,等到下大雨後,牛結核菌就會浮上地表,若牛隻不慎接觸到就會被感染。
而牛傳人的情況大多發生在與牛頻繁接觸的飼養員及檢疫獸醫身上,該如何降低牛傳人的機率?大廠品牌的南部酪農戶B先生分享,除了陽性牛隻隔離與撲殺,環境清消也是降低感染機率的關鍵,如管制進出廠區的飼料車及牛車、外來檢疫人員或其他接觸者(如修蹄師),硬體設備也需要消毒清潔,進出人員應有正確的防疫觀念且時刻落實。
「黑數」從哪來?牛結核病疫情可能遭隱匿的原因?
若防檢署公布的疫情報告數字不確實,可能遭隱匿的「黑數」是如何產生的?《食力》以系列專題綜合報導,從「檢驗方法、執行力道、政策強化、生乳把關及乳肉安全性」五大面向,一一探究牛結核病在台灣酪農產業所造成的可能影響。
【檢驗方法】國際公定檢驗方式不一定能驗出牛結核病?
執業超過10年的特約獸醫C先生提到,目前國內政府以尾根測試(皮內結核菌素試驗Intradermal tuberculin test, ITT)作為每年一次牧場巡檢的測試方式,其準確率約有6至7成,為國際通用檢驗方法。檢測過程是將結核菌素注入牛隻的尾根皺襞或頸側之真皮內,待72±4小時後再由其反應,判定是否為陽性反應(患病)。反之,則為陰性(健康)。特約獸醫D先生則進一步說明,牛結核病本身的潛伏期長,尾根測試只在牛隻染病後3週至1年左右才能夠驗出陽性,若少於3週及大於1年的染病牛隻則無法呈現陽性,就會變成所謂「偽陰性」狀態。而依照政府每年檢驗一次的頻率而言,有可能無法精準查出陽性牛隻。
難道沒有其他更有效的做法嗎?特約獸醫D先生提到,除了尾根測試外,輔助血液診斷法(ELISA)也是常見的檢測方法,不過單次檢測費用為500元,且國內並未有足夠檢測全台牧場的實驗室量能。
【執行力道】為何牛結核病防疫會有漏網之「牛」?
牛結核病在我國被歸類於重大人畜共通之乙類動物傳染病,若防檢員驗出牧場牛隻呈陽性反應,依照《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第3章第17條規範,獸醫應於24小時內向當地動物防疫機關報告。動物防疫機關接到報告後也應立即做必要處置,並呈報中央主管機關,中央主管機關應立即通知中央衛生主管機關。第2章第20條也提到,動物防疫人員應指導動物所有人或管理人即時撲殺陽性動物,並予以燒燬、掩埋或化製。
我們綜合投訴的單一牧場酪農A先生揭露的防檢署檢驗流程,以及大廠品牌的南部酪農戶B先生、執業超過10年的特約獸醫D先生的受訪內容,發現在政府檢測流程中,可能出現牛結核病「黑數」的兩大情形。
第一種,防檢人員會開給牧場陰性報告,卻在當下或事後提供另一份驗出疑似或確診陽性牛隻的編號。第二種,防檢人員一樣會開給牧場陰性報告,但文件上方註明的陰性牛隻頭數不等於實際牧場飼養總頭數,等於未被列入陰性列表上的頭數就是疑似陽性牛隻。
這兩種作法的用意,似乎是間接讓酪農戶自行選擇「後續處理」陽性牛隻的方式——要一次性撲殺?還是分批淘汰賣到屠宰場當肉牛?全憑酪農戶個人意願執行。但上述兩種做法皆違反《動物傳染病防治法》規範。那麼,政府單位為何知法卻不確實執行呢?
【政策強化】疫病管理應該怎麼做?
牛結核病被譽為古老疾病,表示此病並不罕見,問題是疫病管理該怎麼做才能有效管控?政府過去在「撲殺」方面所補助的金額,是否真能全面解決牛結核病的疫病情形?這些金錢的流向有沒有被效益最大化?當牧場被列為陽性場施行管治時,如何朝以降低陽性數量的「清零」方向努力?當國家機關沒有意識到人畜共通傳染病的疫病現狀、獸醫的工作人力普遍不足,以及漠視第一線酪農並未受到良好關於牛結核病的宣導及教育等問題,雖然「撲殺政策」是有效解方,但是若無確實落實也無後續完整配套環境清消措施,牛結核菌仍然可能持續傳播。
【生乳把關】乳品廠如何確保收購生乳的安全性及契約酪農牧場的管理?
市售鮮乳的產業鏈,一般而言是酪農戶飼養乳牛產乳,再經過品牌商把關收到的生乳品質後,經過殺菌處理後製成鮮乳,最終上架至全國各大通路提供給消費者購買。因此品牌商的角色至關重要。品牌商除了觀察生乳品質是否合格,包含確認外觀顏色、味道是否變質等,該如何確保所收到的生乳來源是來自無牛結核菌的健康牛隻?即使殺菌後的鮮乳安全無虞,生乳源頭的把關仍是品牌商該負的責任。
【乳肉安全性】染病病牛的牛乳和肉是安全的嗎?
對於染病病牛的牛乳和肉是否會有食安問題?這也是外界最關心的部分。目前市售的鮮奶經過殺菌過後雖然沒有健康疑慮,民眾可以放心飲用,但是這種作法能夠讓消費者接受嗎?至於牛肉雖然也有屠宰場駐場獸醫做最後把關,但是牛結核病牛也不一定出現肉眼可見的結節,中央政府與地方機關又該如何雙管齊下、嚴加把關呢?
食品來源應是安全無虞!我們喝的鮮奶不應重蹈覆徹「地溝油事件」
根據投訴酪農A先生透露,現今台灣有許多牧場即便驗出具有牛結核病的陽性牛隻,依舊繼續榨乳、將其生乳交給鮮奶品牌商,最終製成的鮮奶便讓民眾喝下肚。換言之,患有牛結核病的陽性牛隻所產的生乳,有可能會被當成原料製成市售鮮奶?南部酪農戶B先生及執業超過10年的特約獸醫D先生認為,這在業界是極有可能發生的事。儘管以現今市售鮮乳的殺菌方式都能消滅牛結核菌,也無食安疑慮,但是鮮乳的「源頭」出了問題,便是不合法的。
「即使你最終端產品是安全的,但是你源頭不能(安全無虞),那就不應該這樣做。」國立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特聘教授陳明汝對於「鮮乳源頭」提出個人見解,她以過去的「地溝油事件」(或稱餿水油事件)為例,地溝油在精煉過後的產品並無食安疑慮,但因源頭並非是正當的油脂,這也不合法。當時餿水油混充食用油,已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同理,陳明汝認為,儘管現今市售所有的鮮奶經過滅菌後,民眾飲用都無任何健康疑慮,但是其鮮奶的製程源頭依舊需管控陽性牛隻的生乳不流入供應鏈。
綜上所述,《食力》從接獲南部單一小農牧場酪農戶A先生的投訴後,從產官學多個角度查證與了解牧場現況,能夠發現牛結核病其實對台灣酪農產業造成了不少影響,那麼中央與地方政府、品牌商及酪農戶三方該如何從中把關得更妥善?《食力》帶你深入認識牛結核病的源頭把關,釐清疫病管理可能被隱匿的背後真相。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檢驗方法】牛結核病難纏!為何牛隻外觀幾乎看不出、國際公定檢驗方式也仍存在誤判可能?
▶【執行力道】撲殺處置僅是杯水車薪 為何牛結核防疫會有漏網之牛?
▶【政策強化】牛結核疫病管理應該怎麼做?不是只靠中央撥經費就能解決
參考資料
▶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
▶農業部統計資料查詢
- 記者:食力FoodNEXT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