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的中年二婚?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吳娟瑜


「與離婚者或喪偶者相比,再婚者的生活質量更高、且憂鬱症發生率更少,在男性族群中尤其明顯。」,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團隊針對1003位受試者進行36年的長期追蹤,發現再婚的好處。


婚姻,怎麼啦?


沒有人一開結婚就準備「離婚」,大家都希望在愛的結合下,學習彼此和睦相處,創造幸福美滿的家庭。


然而,事與願違,有的夫妻確實過不下去,不是遇人不淑,就是另覓新歡,這時是要隱忍一輩子?還是速戰速決,分開了事?


社會經濟活動加速,人際關係更多元,夫妻相處增加更多變數,婚姻結構也面臨許多挑戰。時代已進展到如下三種氛圍:


第一,不再說「為了給孩子完整的家,只好忍耐」,反而說「為了給孩子幸福的未來,離去心更寬。」


第二,不再說「為了長輩的顏面只好勉強留在不對等的關係裡」,反而說「我的婚姻我決定,我對自己的決定負責」。


第三,長輩不再「勸和不勸離」,反而尊重孩子自行決定,並且說「你們年輕人想清楚就好。」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再婚者心聲


筆者關注家庭結構、婚姻關係、親子互動等多年,驚訝地發現——過去哭哭啼啼來請教婚姻去留的女性漸漸減少,反而分享再婚喜樂的女性增多。


這其中以「中年再婚者」的反應比「年輕再婚者」、「年長再婚者」更加滿意。


「年輕再婚者」多少還在「你的孩子跟我的孩子,正在跟我們的孩子吵架」,孩子年齡層越小,相對地,家中紛爭更多。


「年長再婚者」面臨的是成年子女的抗爭,擔心來者不善,擔心謀奪家產,直到老爸老媽喊出:「我還有幾年可活?我不管你們,你們還敢來管我?」,成年子女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中年再婚者」,多數仍有工作收入,有外界社交關係,加上子女多數介於高中、大學或剛出社會,子女忙於自己的課業,或努力打拼前途,通常對老爸老媽的再婚是抱持「沒意見」。


再婚的條件


海莉在兩個兒子陸續考上大學後,下定決心和好吃懶做的前夫離婚,她現任老公蘇義則是三年前被前妻嫌棄「個性不合」而離婚。


巧妙的是經由朋友介紹,海莉和蘇義已經不用浪漫追愛的過程,雙方就是坐下來表明——既然雙方看得順眼,不妨開誠佈公,把條件講明白即可。


海莉的條件就是兩項:


一、陪伴我


二、我需要追求個人成長。


蘇義的條件也是兩項:


一、我需要照顧老爸、老媽,請陪伴我照顧他們;妳的媽媽我也一起照顧(海莉的爸爸已過世)。


二、我們有空儘量出去旅遊。


在雙方財產各自管理,孩子也長大的情況下,這對再婚夫妻開始了人生第二階段的相伴而行。


原來經濟穩定,身心漸臻成熟,各自家庭不複雜,是可以在「互相坦白」和「彼此尊重」的原則下勇闖再婚生涯。


祝福他們!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