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觀論》囚犯在當代戰爭中的歷史反思/魯云湘

《俄烏戰爭觀論》囚犯在當代戰爭中的歷史反思/魯云湘

魯云湘(自由撰寫人)

秦朝末年,秦將章邯向秦二世上奏,以驪山的囚犯作為補充兵力,以解決當時起兵抗秦的六國遺民,造成兵力不足的窘境。此策略的決定,在當時被視為一種創新的解決方案。面對廣泛的民變,秦朝的軍隊急需增援。章邯通過赦免囚犯,並將他們納入軍隊,不僅增加了兵力,也提供潛在的忠誠度。雖然最終仍未阻止秦朝的覆滅,但這些囚犯在戰鬥中展現出的勇氣和忠誠,確實幫助秦軍取得如定陶之戰的勝利。

如今的烏克蘭,澤倫斯基政府面對戰爭帶來的嚴峻挑戰,提出類似的策略。烏克蘭司法部長宣布,已有3,000多名囚犯獲得假釋並被分配到軍事單位。此舉被視為戰時的特殊措施,旨在解決兵力短缺、補充兵源不足等問題,同時也提供一種社會復歸途徑的可能性。

在人類過去的歷史上,當國家面臨嚴重的人力資源短缺,或其他緊急狀態等特殊情況下,使用過囚犯作為戰爭的補充兵力的案例,當然不是只有秦朝,以下是筆者羅列的一些案例:
一、美國:在南北內戰期間,雙方都曾招募囚犯加入戰鬥。北軍允許囚犯加入軍隊以換取減刑,而南軍為扳回戰局劣勢而強迫囚犯參戰。

二、法國:在拿破崙戰爭期間,因為人力短缺的情況下,曾動員囚犯參與戰鬥。

三、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的國家安全總局動員被稱為「懲罰營」(Shtrafbat)的囚犯參與對納粹德國的戰鬥。

藉由過去歷史案例的鏡鑒,提供後世的人們寶貴的教訓與經驗,讓我們反思在當代衝突中應如何處理囚犯的問題。透過這些案例,也顯示出不同國家在不同時代背景下面對極端情況時,可能將採取類似的政策。即便此舉飽受道德和法律爭議,並在戰後對社會和個人造成影響。接著,筆者將以道德與法律層面作為進一步的省思。

縱使此舉可視為囚犯以此贖罪和獲得改過自新的機會,但以人道角度而言,是否將造成人權的侵犯?法律框架雖提供動員囚犯的可能性與可行方案,但同時也設立保護戰俘和非戰鬥員的規範。再者,在戰略上或許能解決人力短缺的問題,但軍人訓練過程中,也包含武德的培育,所以使用囚犯可能對軍隊的士氣和公眾形象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在道德與法律的交錯下,這不僅是軍事戰略上的選擇,也是對國際法和人權原則的考驗。

囚犯是否應該被用作戰爭的補充兵力,這個問題沒有一定的回答,以及簡單的答案。每個國家和社會都可根據自身的價值觀,和當前的情況來做抉擇。重要的是,一旦做出決定,表示國家已經陷入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甚至即將覆滅。此時討論囚犯的人權和尊嚴,或是對戰爭本質的反思,又或是對人性和正義的探討,都不是烏克蘭政府首先考量的。(照片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