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年齡的成長文/李魚豪

李魚豪(自由作家)
孔子在《論語為政》中自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六個年齡節點,實為他多年實踐與自省的成果,並非僅憑數字而定的成長公式。然而放眼現代,一個人的心智成熟,更取決於所處環境與面對考驗,以及人生的機遇,而非單純年齡增長本身。
生命歷程中的經驗與環境,才是塑造心智的關鍵。當然,有無貴人與良師的指引,亦是在關鍵時刻催化反思與突破。孔子周遊列國,與弟子相互砥礪,正是他成就教化大業的重要動力;現代職場與社群同樣強調「導師制」與「同儕支持」。如同當今社會中穩固的人際網絡,可顯著提升“ 人 ”在面對壓力時,所展現的韌性與自我效能感,促使人在困境中持續前行。
而自我修養方面,孔子亦於《論語·述而》中進一步概括:「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以「道」為志向,「德」為根基,「仁」為依憑,「藝」涵泳於六藝之中,形成完整的實踐路徑。若能將此四者融入日常,便能在任何年齡階段,都持續累積智慧與人格品德。
換言之,人不必囿於年齡公式,而應關注自身經歷與環境的互動,把握人生際遇,尋求良師與支持、持續自省與反思,並依「道、德、仁、藝」原則行事。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超越年齡限制,書寫屬於自己的人生體悟之路。(圖片翻攝畫面示意圖)
- 記者:好報 採訪中心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