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死病──台灣民主政治不靈危機/楊雨亭

楊雨亭
今年三月十九日期《天下雜誌》的封面故事「失去的中線怎麼守?」三月二十三日《華爾街日報》說「中國準備圍堵台灣」。之前,賴清德三月十三日在總統府談話,宣布「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準備恢復軍事法庭,民進黨政府開始對共「備戰」。四月一日,中共解放軍突然宣布,為遏止台獨勢力,在台周邊展開聯合軍事演訓,派出艦機多向抵近台灣。二日,共軍東部戰區稱,針對台灣海峽中部、南部相關海域進行軍演,代號「海峽雷霆—2025A」。此刻台灣周邊海域緊張,為一九四九年後首見。
愛倫坡的小說《紅死病的面具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敘述紅病是一種恐怖的傳染病,國王帶著族人躲到偏僻城堡逃避疫情,並舉辦奢華的化妝舞會,此時卻出現了一位裝扮得了紅病而死的人,國王驚嚇憤怒,命士兵追捕,卻發現此人只是一堆裹屍布,沒有軀體,自此紅死病在城堡中散播,終至全數死亡。半個世紀前我就讀輔仁大學時,在外語試聽教室中帶上耳機,聽到洋人以深沉口音誦讀這篇小說,大感駭異,從此從未忘懷,深信這個故事(對當時二十來歲的我來說)預示了台灣最終難逃紅死病的追索。
內人今年六十有餘,她幼時最害怕的有兩件事,第一是地震,第二是共匪(當年如果有人在言詞上不稱共匪,稱中共,便有思想問題)。一九五、六零年代,大人們常在家中暈黃燈光下低聲訴說內戰時共產黨進入家鄉農村後,搞土改,處決地主,極其恐怖,小孩在旁耳濡目染,幼小心靈中早已建立起共匪的可怕形象。
當年「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絕不讓台大獨佔此「特權」,只要有一點辦法,都要「去美國」。在我們一貫崇洋的輔仁大學,一個班級七、八成學生去美歐是常態,多數一去不返。於是一方面,高喊「效忠領袖,反攻大陸,解救大陸同胞」,一方面,集體逃亡,以得綠卡為全家終身保障之最高境界。我童年時矇矓即知綠卡(我家鄉音:陸卡)為拯救懸溺之萬靈丹,直至我赴美國留學時,才發現白人同學們居然根本不知綠卡為何物。現在回想,整個時代氛圍真是匪夷所思(如白先勇筆下《遊園驚夢》),說到底就是恐共(Red Scare),長年忐忑不安的是中共遲早要渡海。
六零至七零年代,國民黨搞恐共恨共宣傳,地主、富商、知識分子戴高帽遊街以及紅衛兵破四舊的畫面深入人心,沒想到許多台灣本地老百姓卻因此染上了共產黨來台後大難臨頭的不可磨滅心理。越南淪陷後,國民黨宣傳有五十多萬南越難民乘小舟浮海逃亡,多數被海盜劫殺,此畫面一再訴說、播放,李敖雖說此為宣傳,然相信者眾。
近十數年來,中國大陸多方面之發展令世界超強美國無比不安,甚視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遠超過舊蘇聯之威脅。特朗普二度上任後不惜竭澤而漁,對全球中上等國家進行「勒索搜刮」,大幅改變世界秩序,其目的是「讓美國再次偉大」,以對應習近平之「中國偉大復興」。然美國此舉造成另一想像不到的效果,即中國似具有無法打倒的形象(invincible image),這對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而言當然有沾沾自喜的感受,由此自信不但可復興中國,更證明已超英趕美,未來將拯救世界。
然對困守台灣一隅的國民黨與民進黨來說,三年來中共軍機繞台與常態性海上軍事演訓,恍如一九四八年東北「長春圍城」之再現。我近日看賴清德面容清癯,言語悲憤,似有當年國民黨東北守將杜聿明與鄭洞國身影,杜、鄭二人都在作戰到最後一兵一卒被俘,不可謂之不勇,然大勢已定,戰爭中軍民死傷無數。賴清德近半年來發動對國民黨立委之大罷免,頗似一九二七年國民黨清黨以及蔣介石來台後整肅潛伏共產黨以收反共之效。
然事實上時空大不相同,中國大陸不是文革時代的中國大陸,台灣已進入民主政治,賴清德的敵人不是在野黨,也不是對岸的共產黨(兩岸軍事實力太過懸殊),而應尋求與在野合作共治,與對岸和諧交流,這當然是不容易的,但這是民主政治的真正價值。現在的大罷免規模破壞了民主政治少數服從多數的基本原則,大罷免過後,不論輸贏,台灣民主政治受到的斲傷,藍綠族群之間的關係惡化,短時間內恐難恢復。
令人憂慮的是,這樣不能團結人心的政府既不能與對岸尋求有意義的統,也不能產生在美國保護下實質性的獨,過程中政治失能,經濟發展緩慢,社會信心浮動,與美中的關係不能穩定,非常可能的結局是被迫統一,而由於缺乏內外溝通協商機制,使得台灣社會將無法有效適應由中共單方面制定的規範。
余英時曾說:「民主體制只有在秩序與和平的社會狀態下才能健康的成長,動亂和暴力則會扼殺民主幼苗,使得民主走上歧途。」若台灣的民主政治失敗,不但中華民國遷台七十餘年的建設毀於一旦,整體中國未來的發展將缺乏民主多元的因素。
賴清德是否會成為愛倫坡小說《紅死病》中的國王,難擋紅潮滲入,終至全體滅亡的Red Death?如今仍來得及懸崖勒馬,停止大罷免,召開國是會議,凝聚國人意志,建設好台灣。不論與美國、與中國大陸,皆可商榷最佳條件。(照片來源國防部)
【作者簡介】楊雨亭,一九五三年生於台北,作家,輔仁大學數學系畢業、美國麻州大學電腦碩士、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美國矽谷工程師,麻州大學數學系助理講師,著有《上校的兒子》等書。
- 記者:好報 採訪中心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