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韋安/王金平 台灣的季辛吉?

名家論壇》韋安/王金平 台灣的季辛吉?
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可擔任兩岸交流使者,協助溝通協調。(圖/NOWnews資料照片)

[NOWnews今日新聞] 6月21日,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前往大陸進行私人行程,到江蘇昆山慧聚天后宮出席宗教活動。外界好奇未來海基會的兩岸交流模式,是否會通過民間身份的「王金平模式」,開啟紅綠「第二軌」對話?

海基會祕書長羅文嘉證實,曾跟董事長鄭文燦一起去拜會過王金平。羅文嘉說,除了王金平,也去拜會過不同政黨與各領域領袖。強調國內一定要先有共識,「不然怎麼面對跟我們意見不同,甚至有敵意、會威脅我們的政權?」

羅文嘉透露,這兩週也跟王金平「聊了很多、無所不聊」。不論是跟王金平,或是拜會不同政黨、各領域人士的交流,「國內一定要先團結」。所以,羅與王的密切互動,是為了「團結」王前院長,還是有所「託付」?無從得知。

不過,若是王金平未來,真有機會為兩岸對話「搭橋」,把紅綠藍白4黨「喬」在一起,為兩岸關係尋找新出路。那實在是兩岸百姓之幸,也是兩岸關係得以改善的,一次難得機緣。

因為,在台灣沒有其他人,像王金平一樣具有多元綜合的外在條件,和內在能力。而且,他有膽識不卑不亢,向對岸直言台灣人的心聲。在尊嚴、平等之下交流,為化解兩岸僵局和死局,帶來一線曙光。

有人認為王金平已退休,年紀大了,沒有職位和身份,無法扮演推動兩岸交流的角色。但完全錯了,這些因素反而是王金平的優勢,他可成為「台灣季辛吉」,為台灣解決處理,至關重大的兩岸難題。

亨利·季辛吉(Henry Alfred Kissinger) 1969-1977擔任美國尼克松、福特總統時期,國家安全顧問及國務卿。1971年秘密訪問中國,並安排推動1972年尼克森訪華。促使美中和解,關係正常化。

在1977 季辛吉離開政府職務2年後,1979中美建交。而自1977至2023,百歲高齡過世之前,他一直以「中國人民老朋友」的身份,參與美中交流事務。其建議和諫言,影響美中領導人和政界,和兩國外交關係走向。

季辛吉是哈佛大學哲學博士,被公認為是國際關係學中,世界秩序與現實主義權力平衡大師。

王金平則叱咤台灣政壇45年,在李、扁、馬三任總統時期,擔任過立法院長。而他最自豪的學歷,在諸多榮譽博士頭銜中,把榮譽哲學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擺在第一列。王和季氏一樣,喜歡哲理思維。借助儒釋道中的哲理,以人性民心根本,看問題和解決問題。

幾十年來能充當台灣政壇「公道伯」,喬(橋)得好複雜的人際、利益關係,王金平憑靠著「義利」原則:「言利、不言義、利不牢靠。只言義、不言利、不切實際」。

他提倡解決、協調問題,要在價值理念道義,與現實利益間取得平衡。與季氏的「秩序與現實主義權力平衡」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除了與季辛吉有不少相仿之處,對於解決兩岸問題,化解當前兩岸僵局,和日益緊張的關係,王金平更有其它明顯的優勢和能量。

一,知難而進的膽識

政黨輪替後,2016年7月1日,王金平以普通立委身份,對行政院長林全提出質詢,建議民進黨執政,要面對和解決兩岸問題。2016到2020,立院8個會期中,王金平7次的質詢內容,都把兩岸關係當成重點。

當兩岸關係從馬政府的熱絡期,進入民進黨執政冷冽期,台灣政壇只有王金平,不避諱、不怕被抹紅。知難而進,借質詢來建議和諫言,林全、賴清德、蘇貞昌3位蔡政府閣揆。疾聲呼籲,台灣內部團結、朝野和解,積極面對解決兩岸問題,「不能把問題留給下一代」。

2020 總統大選,小英以817萬票連任。香港「反送中運動」後,台灣「抗中保台」氛圍濃烈。但卸任立委的王金平,於當年9月,毫無畏懼地願意代表國民黨,前往廈門參加《海峽論壇》。試圖為已停擺4年兩岸交流,打破僵局。可惜因黨內人士「有些意見」,最後沒有成行。

二、智慧與遠見

自2016年起,王金平在立院質詢時,就反復強調,「朝野不和諧,社會不團結,兩岸難和平」,而他的預言果然成真。

2021年4月30日 — 《經濟學人》封面故事指出,「台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從那時起,台海便都被西方輿論和美方智庫,共認為全世界最高風險爆發戰爭地區。

王金平倡議,「認宗愛台解分歧、漢魂台魄壯台灣」,以中華民族、中華文化認同,內部化解對立、團結台灣,外部與大陸尋找可接受「新共識」,緩解兩岸緊張。

6年半後,2024年4月,北京「馬習二會」。中共領導層也提出類同的「中華共識」,來作為兩岸交流對話的「新前提」。

以上2點可見,王金平的智慧和遠見。

三、崇高社會及政治威望,最受台灣人信任

退出政治一線,與黨內人士沒有權力紛爭,王金平成為藍營,當今最有威望的宿老。總統大選中,成為藍營總統參選者,後援背書唯一最佳選擇。

而且,王金平的民間威望及影響力,已跨越黨派,堪稱台灣唯一之人。前行政院長陳建仁,在卸任前接受專訪時,推崇王是「真正的政治家」。

陳建仁表示,王金平「都能夠站國家高度的立場,讓國家越來越好而去溝通」。並舉例,自己在扁政府時期,擔任行政院衛生署署長,雖當時朝小野大,但擔任立法院長的王金平,總是非常公正,協調法案和預算審議。比如2002年SARS爆發之後,與傳染病相關的法案,王都給予大力協助支持。

這兩次總統大選,藍綠之外政治人物,郭台銘、柯文哲,也無不把王金平當成請益、協調,和主持在野整合的「公道伯」。

2019,一度有意參選總統的王金平,民意支持度為15%。但是若現在民意調查:「你最信任誰與北京交流談判,來處理解決兩岸關係(問題)」?

王金平應該是民調中的最高者,他最受台灣人信任者,藍綠白民眾都對他去「喬」兩岸關係,絕大多數都會放心。

四、王金平的論述及解方

數十年來,對兩岸關係的研究和思考,王金平從「情、理、法」、「血緣、歷史、文化」,以及「義利」法則,得出以理、用情,能說服各方的細緻論述。並提出具體,可操作的步驟、方法,來解決問題。他的數萬言論述,讀起來讓人感佩和深思。

1、使命感和目標

「我們這一代人,若不能在有限的政治生涯中,建構一個可供下一代揮灑的『兩岸和平穩定架構』解決兩岸的問題,我們就會是失責的一代」。

「我們這一代從政之人,應擔起的責任和義務,為下一代人建造一個兩岸和平穩定的架構。在此架構下,以數十年的時間,讓下一代人有足夠的時間、空間,藉良性的交流、互動、溝通,探討各項可能的解決方案,逐漸共識出兩岸人民間最能接受、最可行的終局安排」。

2、台灣內部先團結,累積實力

「除原住民、新住民外,絕大多數台灣人都是來自大陸,長在台灣、生在台灣,當然就是台灣人,落地親兄弟、何必骨肉親,不應再分彼此」。

「唯有不分彼此,團結凝聚出最堅強、最雄厚的實力作後盾,兩岸才能在平等、對等的條件下,為台灣取得最有利的結果、保障台灣最大的利益。這樣的和平才是我們所需要的」。

「因為唯有凝聚足夠的實力作後盾,就不會在受威脅下屈服。我們不恐懼與大陸談判解決問題,但我們絕不願在恐懼中談判,所憑藉的就是實力」。

3、「認宗愛台解分歧,漢魂台魄壯台灣」,建立台灣人的共識和自尊

「做人要慎終追遠,我們也不會因政治原因而不認祖歸宗。認祖歸宗讓我們減少彼此間的歧異,放大彼此的同,縮小相互的異,衝突對立自然會大大的降低。有利於朝野的和諧,社會的團結。認宗,可以讓我們更拉近彼此,能真正再拉近彼此的台灣,才是愛台灣。」

「或許在經濟實力上我們無法領先,但在文化上,我們絕對有機會創新中華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新中心。中華文化的根是漢魂,發展台灣新文化,結成了漢魂的果,是為台魄,這就是漢魂台魄的台灣尊嚴。」

「真正壯大有尊嚴的台灣,不必糾結於兩岸物質層面的對比。而在於精神層面,尤其是漢魂為本、台魄為果的文化創造成果,抬頭挺胸、屹立世界」。

4、兩岸「中華新共識」

「血緣認宗是兩岸的臍帶,中華文化是兩岸交流融合的橋樑,而台灣文化則是中華文化下,一支更多元、更開放、更創新,更自主的文明」。

「我們與大陸之間有相同血緣、言語、宗教、文化、信仰。兩岸之間必須以血緣文化傳承,作為進一步化解分歧、邁向和平的基礎」。

五、「最對的人」

王金平超越黨派的政治地位和影響力,成為促進各方,尋求探索共識的橋樑。先能讓台灣內部,藍綠白3黨有交集。再跨越兩岸,調和鼎泰出,加上中共的藍綠紅白4黨,都可能接受的默契或共識。創造出一個,多黨共贏的局面。

王也是台灣,藍綠白和中間民眾的民意最大集合;若他能代表台灣多數民意,與大陸產生有意義的交流,才會讓台灣人期待和放心。從而尋找出,謀福兩岸人民,兩岸關係新路徑。

從2016到現在,8年過去。王金平兩岸關係論述,和對各方真切呼籲,仍然字字珠璣有感染力。原本為2020年9月出席《海峽論壇》所準備,最後未能登台發表的演講,今日讀起,仍歷久彌新。

王金平憂心耿耿,不忘兩岸之事,但「寶刀未老」,有無用武之地?就像當今兩岸關係的發展走勢,充滿了不確定感。

83歲德高望重的王金平,若仍有意願,也有機會,來為2300萬台灣人熱心付出,協調溝通兩岸事,將是他無私無我的「巔峰之喬(橋)」。

在互相尊重,互相體諒之下,王金平負重而行,在兩岸交流、重啓實質對話,跨的出一小步,也將是兩岸走出困局,邁向和平的大突破。

●作者:韋安/資深媒體人、高端策略顧問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 opinion@nownews.com



相關新聞


名家論壇》邱師儀/台灣聯合中國內部勢力拉下習近平?


名家論壇》黃創夏/「漢光演習」終於不再是「漢光演戲」


名家論壇》吳崑玉/應對灰色地帶 需要大氣與巧勁 不是過度反應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