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碳費造成綠色通膨 學者估對CPI影響小

台灣碳費造成綠色通膨 學者估對CPI影響小
學者則分析,進入「碳有價」時代確實會推升廠商成本,但經試算對物價影響微乎其微,更何況距離上路仍有一定緩衝時間,更加會稀釋綠色通膨衝擊。(圖/擷取自Pixabay)

[NOWnews今日新聞] 碳費今(7)日拍板一般費率為每公噸300元,外界擔心收取碳費將誘發「綠色通膨」,進一步推升物價。學者則分析,進入「碳有價」時代確實會推升廠商成本,但經試算,對物價影響微乎其微,更何況距離上路仍有一定緩衝時間,更加會稀釋衝擊。

碳費費率審議會於今日拍板,碳費一般費率為每公噸300元,對應技術標竿指定目標,享優惠費率B為100元/公噸;進一步選擇國際減碳最高標準行業別指定目標,適用更優惠的費率A為 50元/公噸,將於2026年課徵。

解析台版碳費制度,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表示,許多民間團體批政府收每噸300元、100元及50元減排效果有限,應把費率訂得很高,讓廠商感受到壓力才有利轉型。

但其實碳費費率審議會上次已訂定2030年後碳費為每噸1200元至1800元,相當於現在一般費率300元的4倍至6倍,2026年所課徵的300元與2030年的「終點價格」所形成價差,就是促使廠商快速轉型的關鍵。

首先,企業須符合國際減碳最高標準行業別、對應技術標竿等目標才可能能享有優惠費率,這也意味廠商必須落實自身減碳計畫,屬於有條件式的優惠。

其次,「如果廠商是理性的,觸發它要做多少投資關鍵在於如何減少2030年後的『終點價格』」,若什麼都不做,就必須面臨高額碳費,為了成本考量,勢必會降低自己在2030年碳排放量。

第三,碳費主要目標並非增加公部門收入,不應該採「政府先收錢,再透過預算編列補助、抵減」如此耗損行政成本方式鼓勵減碳,強調沒有部門會比產業更了解自身需求,當廠商具有足夠資金在手,又面對2030年終點價格壓力時,自然會自掏腰包添購設備減碳。

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則解析,如今美國及歐盟碳制度已逐步到位,「碳有價」已經形成趨勢,台灣碳費制度早晚必須推動,否則台灣廠商產品將不符合未來市場需求。

而他也觀察到許多未上市櫃、小型傳產業者,早就因應供應鏈需求投入轉型行列,像是把排碳較高的煤炭改為天然氣,每季按時公布出自身減碳報告。假如一家未上市櫃中小企業都願意低碳轉型,那麼大企業更早就提前布局。

然而,台灣屬於出口導向的企業,廠商轉型成本是否可能轉嫁到國外,影響到出口競爭力?

邱達生認為,台灣廠商撇除少數高科技產業,賺取中間財的產業幾乎無法掌握議價權,當上游品牌要求台廠減碳同時,台廠也不可能轉嫁給下游廠商,多數選擇自行吸收成本,確實會推升成本壓力;但也恰好是廠商將本求利,成為更努力爭取碳費優惠費率的最佳動機。

然而,進入「碳有價」時代,許多產業人士及民間機構都示警,碳費制度將會引發綠色通膨,進一步推升物價。

對此,劉哲良說明,過去產品過去生產的外部成本都是由極端氣候受害者承擔,因此碳定價基本精神就改由生產者及消費者吸收,因此出現成本上升及成本轉嫁相當合理。

但是根據台灣現有碳費制度及總經模型計算,碳費對於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影響只有0.01個百分點,以2023年家庭生活成本80萬元計算,相當於1年增加不到800元的負擔,尚未達到政府須出手援助程度。

但他也坦言,從模型推算雖然微乎其微,但實務經驗是小商家及業者不會一收碳費就直接漲價,而是在累積好幾次的成本上揚後一口氣漲10元、20元,不否認碳費可能成為啟動商家漲價的「最後一根稻草」,但也無法把所有漲價歸責於碳費。

劉哲良總結,碳費對於我國企業競爭力不至於有太大影響,如果這段期間將預算投入減碳設備及轉型,中長期來看更加符合國際趨勢,台灣產業競爭力將可以「轉骨」,從低階產業晉升到優質綠色產業,而這段期間勢必要經過轉型陣痛的過渡時期。

針對綠色通膨可能性,邱達生表示,碳費徵收時距離現在還有1年緩衝期,相信這段時間產業會積極想要爭取達到優惠費率,降低轉嫁成本可能性;他也補充,國際預測機構預測2026年是全球通膨較和緩的時間點,這兩個原因都讓綠色通膨的可能性顯著降低。



相關新聞


碳費拍板每噸300元 工總:費率偏高不利於低碳轉型


碳費拍板300元高於日韓 經濟部:遺憾產業意見未採納


碳費費率出爐!一般費率每噸300元 優惠費率A、B每噸50、100元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