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防衛韌性要建立心防 學者促政府明確化戰爭威脅

總統賴清德上任後成立3大委員會,其中「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攸關台灣防衛,備受矚目。學者指出,賴總統想從全社會防衛角度讓台灣人民有「平轉戰」概念,並事先建立起「心防」;應對戰爭不應該是敏感詞彙,台灣不會變成「全民皆兵」,而是朝向每個人在衝突下要能照顧自己。

總統賴清德去年6月19日主持「信賴新政 時代新台灣」就職滿月記者會時,宣布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及「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目的是替國家發展擬定戰略,與民間力量展開對話以及和國際社會深化合作,更為未來的台灣展開行動。

中共在賴總統就任第3天後就發動軍事演習,近一年來陸續藉口發動多次演習,共機共艦侵擾、認知作戰更是每日日常,讓外界憂心兩岸衝突激化。

對於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外界好奇是否為了提前應對戰爭威脅,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劉文指出,「談論戰爭是敏感議題」,但賴總統想從全社會防衛角度著手討論,讓台灣人民有「平轉戰」概念,如同民眾平時面臨颱風侵襲前,會做好防颱準備一樣,全社會防衛概念也是要讓民眾設想,當面臨灰色地帶襲擾或是戰爭來臨時,要如何準備以及如常生活。

研究專長包含社會心理學的劉文認為,明確向民眾指出台灣面臨戰爭威脅要「愈快愈好」,事實上,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所提供的意見,就是要讓民眾事前有所準備,但「情境要明確」,因為當情境不明確時,民眾就無法客觀理解評估危險下的狀態。

劉文解釋,心理學平時談的是創傷後照顧、災後重建等領域,但目前台灣是要朝向「超前部署」概念,也就是「心防」,要使台灣民眾在面對可能來臨的危難情況時有客觀認識;賴總統可能先要讓政府內有共同意識,才能推廣到全民。

劉文以今年3月的台南實地演練為例,「威脅提升蠻快的」,政府需要更有效地進行社會溝通,而目前各縣市已陸續展開今年度城鎮韌性演習,演習情境加入戰爭場景的比例提高,且排除以天災為主的傳統設定,轉向軍事衝突場景並採無腳本方式,這也能看出來政府部門的嘗試與努力。

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沈明室指出,「不要避諱提到未來可能發生戰爭」,應對戰爭準備不應該是敏感詞彙,因為做好戰爭準備不代表政府沒有能力維持和平,或故意挑釁中國,政府應該設想最壞狀況並做好充足準備,不應該顧忌抱持成見的批評或是擔心刺激中國。

沈明室表示,目前各地進行的城鎮韌性演習設想許多狀況,國軍年度重要軍演漢光演習也變成務實性訓練,目的都是要讓軍隊與民間面臨戰爭情況下,知道該如何處理,未來若能設想更多情境的演練,將會有更好準備。

劉文指出,「心防」可分為兩項,一是民眾對於台灣可能面臨的衝突有所認知,二是民眾在衝突發生前可做好準備以減輕政府負擔。當人民在戰爭或衝突情況下,仍然可以如常生活,照常上班上學維持社會穩定,就是給前線部隊最好的防護,台灣不會變成「全民皆兵」,而是朝向每個人在衝突下要能照顧自己。

至於討論戰爭威脅是否會淪為「宣傳戰爭恐懼」,劉文表示,賴總統為因應中國對台威脅,於3月13日提出17項因應策略,顯見政府並未迴避中國侵擾和威脅問題,「我的感受是目前政府想先從內部盤點弱點」,先從行政角度去防堵弱點,只有當全政府都有意識時,才有辦法全民推廣。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人氣政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