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醫師」揭偏鄉醫療困境 民團:學歷不重要、資源到位才關鍵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綜合報導
「波波醫師」事件引發外界對偏鄉醫療問題的關注,新北市家長志工教育成長協會創會會長何若萍表示,無論醫師擁有國內還是國外學歷,只要通過專業訓練並經政府認可,能有效解決偏鄉看病難題,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何若萍投書媒體指出,偏鄉居民因距離醫療資源較遠,往往需耗費至少1小時車程才能抵達最近的醫院。急診困難、交通不便及高度專業化醫療器材的匱乏,讓患者面臨極大挑戰,而運送醫療用品的高成本,更加劇偏鄉地區的醫療困境。
根據內政部定義,偏遠地區指人口密度低於全國平均1/5的鄉鎮市,或距離直轄市、縣市政府7.5公里以上的離島,目前台灣有65個偏鄉,其中55個鄉鎮甚至沒有牙醫師。儘管政府推動偏鄉醫療照護網絡,但醫師人力不足的問題依然未解。
▲偏鄉醫療缺乏,老人家牙齒無法獲得妥善照顧。民團呼籲讓具國外學歷的醫師彌補缺口。
「相較於醫師的學歷或國籍,偏鄉民眾更關心如何獲得平等的健康權益及基本醫療資源,」何若萍指出,當前偏鄉急需能實際提供服務的醫護人力。她舉例,屏南一間醫院與高雄某醫學中心合作,醫師每週南下看診一次,但患者常從早上排隊掛號到傍晚才能看診。
她進一步指出,對偏鄉居民來說,只要經過政府認證的醫師能提供專業醫療服務,學歷來源已非關鍵。事實上,原鄉部落對國外學歷醫師的接受度較高,許多早期傳教士醫師曾為偏鄉提供大量醫療協助,讓民眾印象深刻,認為「多多益善」。
對於近期部分人士在網路公布外籍醫師名單的行為,何若萍直言這是「獵巫式霸凌」,既不公平,也無助於解決偏鄉醫療資源短缺的問題。她認為,與其無止盡地爭論醫師學歷或國籍,不如給偏鄉民眾更多選擇,讓外籍學歷醫師填補醫療空缺,為偏鄉居民提供實際幫助。
何若萍強調:「在偏鄉長期面臨醫療資源不足的現實中,外籍學歷醫師的加入是務實且有效的解決方式。醫療資源的公平分配,是每位國民都應享有的基本權益。」
照片來源:PIXABAY、范織欽提供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王 佐銘
- 更多政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