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較容易便祕!恐害失智風險增

醫師提醒,研究認為大腦跟腸道彼此相連,因此腸道出問題,可能會增加失智、失眠或憂鬱風險。(圖/記者張乃文攝)
[NOWnews今日新聞] 許多人因壓力或生活習慣,成年族群深受便祕所苦,且女性發生率高於男性。醫師提到,其實腸腦共軸,腸道可謂第二大腦,因此腸道健康與否會增加失智、失眠及憂鬱等風險。而在各項水果中,可選擇較低腹敏的水果,如木瓜、草莓或奇異果等,也透過足量膳食纖維,及維持每日約2000毫升的水分攝取,預防便祕。
台灣腸道醫學會理事長郭昭宏提到,調查顯示,台灣學齡兒童每3位就有1位曾經歷便祕,且女性發生率明顯高於男性,隨年齡增長情況會更嚴重,成年族群的便祕盛行率約15%至25%間;據統計,65歲以上長者約有4成飽受便秘困擾。
造成便秘的原因多樣,郭昭宏指出,除了飲食、心理、體質等,不良飲食習慣是關鍵因素,包括飲食精緻化導致蔬菜水果攝取量不足,膳食纖維攝取也因而不夠,腸道問題與日俱增,出現如大腸癌、腹瀉、發炎性腸道病症、便祕等。
台灣腸道醫學會秘書長李柏賢說,腸腦共軸,而腸道是第二大腦,研究認為大腦跟腸道彼此相連,因此腸道出問題,可能會增加失智、失眠或憂鬱風險。
李柏賢提到,不建議便祕初期直接以藥物治療,可從飲食、生活習慣改變開始,每天吃足量膳食纖維,包括蔬菜、水果與全穀類食物,並維持每日約2000毫升的水分攝取。
李柏賢表示,水果則為較敏感及較不敏感。以低腹敏水果而言,包括奇異果、木瓜及草莓等,刺激性較低,其中奇異果有最多臨床證據支持,可促進乳酸菌與雙歧桿菌增長,幫助腸道消化及排便。
李柏賢認為,透過原型食物補充足量的膳食纖維及天然酵素,可以飲食改善腸道困擾。
李柏賢建議,平時應養成規律排便習慣、避免久忍不排,並增加身體活動、減少久坐,以促進腸胃蠕動、維持腸道功能。但醫師提醒,若出現便祕突然惡化或型態明顯改變、伴隨腹痛、體重減輕、貧血、解黑便或血便;加上長期依賴瀉劑仍無效,或排便困難持續超過2週,可能與發炎性腸道疾病、大腸癌等病變相關,應由醫師進行專業評估,以保障腸道健康。
相關新聞
65歲婦用餐突吐血!醫揪「元凶」 緊急止血救命
端午連假後變胖!脂肪恐一直留身上 醫:體重一半被保留
中醫揭「1症狀」不少年輕人都有!常低頭用手機小心
- 記者:nownews
- 更多政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