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哥小唱》執筆、撥琴、斜背弓 孔子真形象
根據孔子的教學活動,他如果穿越到現代,可能是執筆、撥琴、斜背弓的形象(圖/吳統雄改創)。
作者/吳統雄(台灣民調創始人/法扶義工)
上周末是教師節,在平靜沉澱中讓我們省思,教育文化應如何跟著時代的滋養再成長。
孔子-或古代以孔子為綜合代表的大教育家們,教學內涵為「六藝」包括6個科目:禮、樂、射、御、書、數,反映的是一種全科式多元學習、平衡學習、以全人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與當前大多數強調「分流分科」、以就業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是相當不同的。
如果從當前大學的分科來比較,六藝包括自然科學與數理學門1科(數),生理健康與體育2科(射、御),人文社會與藝術3科(禮、樂、書),涵蓋了「知識光譜」中的自然物理、生理健康、人類行為的學習,完整性與綜合大學無異。
又若從教育的類型來分析,則智育有3科(禮、書、數),體育2科(射、御),還有性靈陶冶1科(樂),形成非常有趣的配當,也反映了知識應有的多元性與身心發展的平衡整合性。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六藝的排序:人與社會第一、音樂性靈居次、體育第三,然後才是文史、數理。
孔子在漢朝後被政治定性,同時被剝奪了對他啟示的新詮釋。而吳道子的《孔子行教像》更將他形象定格,以他為藍本的眾多孔子圖像,都是駝背、長眉、合掌,看來很學究古板,反映了前人心中對孔子的詮釋。
但在孔子的學校中,有一半時間都在唱歌、作運動,上課則社會、人文、數理科學兼修,提供的實在是個充滿活力的多元學習環境,和吳道子的發想根本不搭嘎。
執筆、撥琴、斜背弓,在嚴謹中不失幽默,周遊列國穿破鐵靴,使他能夠洞見世事、因果、人情,可能更接近他的真實形象。
孔子如果穿越到現代,他可能是如我所發想改創的形象。
禮:人與社會行為
「禮」是人與人相處之道、人的各種社會行為與規範,即今日的各種社會學科、管理學科、傳播學科、法律學科、行為學科。
孔子將「禮」置第一,也可見他「以人為本」、重視「倫理法制」、發展「人與社會行為」為學習基礎的旨意。
這個科目可能是歷代認識最多的,而以下5科,似乎常被忽略與欠缺領悟。
樂:全腦運動
人類的學習與成果,除了以上可形諸文字、見諸形體者之外,還有存在而不可見的「性靈」。音樂可能經由大腦皮層運作,而可以探觸性靈,溝通全腦與心靈層次最深、最抽象的學科,是一種不須要特定語言,而可以普世溝通的語言。
從古籍記載可知,孔子的教學「詩樂」本來是合一的,只是歌詞部分-詩經仍存,可惜樂譜-樂經已經亡佚了。從詩經「風雅頌」的體制內容,反映了孔子關懷的多元性,包括:流行文化、室內雅樂、國家慶典音樂等等。
音樂不僅不與科學互斥,更屬相輔相成。除了伽利略、普朗克、愛因斯坦均擅音律的例子之外,發現天王星、成為新太陽系、天文學知識開拓者的河系修 Herschel,在44歲之前,其實是職業演奏家、作曲家。西方數學的開創者畢達哥拉斯,同時是樂理的奠基者,音樂與數學,實在存在著巧妙的內在相通。
近年的腦神經科學,對以上現象提出了發現與解釋:演奏音樂的過程實為「全腦運動」,會使腦部原來各分工的區域,產生共鳴、協同作用,尤其會促進左右2「腦半球」的溝通,經由各種能力的整合,而激發出創新的潛力。
孔子將音樂置第二,實有超越當時知識的卓見。
射、御:整合運動與身體之美
狹義的「射」是射箭、「御」是駕戰車;廣義而言就是體育、運動、強身、健美。而在當時春秋戰國、經常兵戎相見的背景下,也有自衛與戰鬥技能的應用意義。
從古籍記載的內容,射、御的實施不僅強調體魄的鍛鍊、技巧的嫻熟,同時非常講究身體線條的力與美。譬如,在賽車時有一條規則「舞交衢」,就是強調動作要有節拍,使運動有如舞蹈,包括身體藝術的追求。
在古文化史中,似乎僅著墨希臘重視體育與身體之美,其實在孔子的學校裡,這方面的發展並不遑多讓!
論語中有一段有趣記載,達巷這個地方的人說:「人們都說孔子很偉大!說他什麼都會;但是也從來沒有聽說過,他在哪一方面專長特別出名啊!」應該是暗諷孔子「樣樣通、樣樣鬆」。
後來這段話傳到孔子的耳中,他就對著弟子們笑說:「那我就選一項專長吧!選駕車呢?還是射箭呢?嗯,那我就選駕車吧!」
一方面這是孔子自嘲式的幽默,另方面,孔子自己挑一項專長,他的選擇竟然都是體育,實在很值得玩味。
不過,在孔子心中,射御應該已經昇華超越體育的境界,他另有一段話:「君子不會主動爭贏鬥勝。假使必不得已要有所競賽,就比賽射箭吧!比射時,升堂及下堂都相互行禮作揖,禮讓對方先行。勝負確定以後,互相舉杯敬對方,這才是君子之爭!」
所爭的是自己本身全力以赴的運動精神、甚至競合機制,而不是一時勝負。
書:讀寫與文史哲
「書」的狹義是識字、讀寫、語文學、教育學。
「書」的完整定義再包括「書經-尚書」學,亦即歷史學。所以,
「書」就是廣義的「文史哲研究」,涵蓋現代的文學院教育、各種人文科學、與西方的博雅學。
西方的「基礎教育素養」就是:讀、寫、算。六藝中的「書」和以下的「數」,就是讀、寫、算,合稱「小藝」。「小」在古代教學實務上,不是指不重要,而是指先教授,可以說是不分中外、人類經驗與發展的共同行為實踐。
數:計量方法、物理探索
孔子在《論語》中強調要學習《周禮》,《周禮》又特別指出「九數」的應用與重要性,就是政府與人民都需要解決的九種數學問題。後人整理編訂為《九章算術》一書,也成為中華由先秦至漢唐時期十部古數學《算經十書》中最有代表性的書籍。
我注意到:九章從方田(田畝面積的計算和分數的計算,是世界上最早對分數進行系統敘述的著作)、粟米(糧食交易的計算方法,其中涉及許多比例問題)入手,幾乎和西方古文明開始研究數學的主題一樣,可以反映人類不分文化,在基本行為需求上是極為接近的。
中華古早就注意到了計量知識教育,尤其「方程章」對一次聯立方程式的研究,更可能是人類文明之創建,可惜後世衰落,終於被近代西方所超越。
除了直接的「數學」意義外,孔子時代的「數」也包括了「數術」的意義,又分為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六類。
其中天文、歷譜、五行、形法就是研究天象、宇宙學的內涵,也就是物理學、自然科學之源起。
另外蓍龜、雜占雖屬迷信作品,但也反映人類在尋求解釋自然界之原理時,當理論推導遭遇抽象障礙時,就容易與宗教或地方性的民間信仰結合在一起。
從宇宙學開啟自然科學的研究,從宗教解釋改革向科學解釋,這樣的理性源流與發展,和西方幾乎是一樣的。
在數學學門,我們再次觀察到了:「中華智慧早於西方,但欠缺體系觀:即未意識到知識論、方法論的內在邏輯,與『結構-意涵』的統一表現形式」。《九章算術》遠早於西方數學的始祖經典:比歐幾里得所著的《幾何原本》早了700年,但體例上只是解決離散的問題;而歐幾里得則建立了公理系統、以發展階層式定理,而導出如金字塔一般宏偉的知識體系。
近代數學家達撕齊 Tarski 提出一個假想:將平面上的一個圓分割成有限多塊,然後重新拼合成面積相同的正方形,即長*寬=r*πr(圓周之半)。這個假想直到 2017年,才有數學家以「割圓法」提出解決方案。而《九章算術》中,早就有了有相當關聯,以「窮盡」「割圓術」的想法。
所以中華文化中,不乏創新、不乏深入,但多假設、少實驗,多經驗累積而少體系建構,作為教育傳承,我們不必妄自菲薄,但也必須知自己之短,學人之長。
孔子後裔孔德成先生曾經在臺大任教,我特地去旁聽。課後我向他報告我對孔子的觀察,他哈哈大笑接受了,應可印證孔門遺傳的開明吧?
「專長」是為了分類「職業」,不是分類「人性」
教育並非陽春白雪,就業實務與人性發展必須兼顧。但教育的功利需求愈來愈凌駕求知的興趣,民國版的「三字經」,已經有:「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的感嘆!
近代美式分科教育興起,形成「分流分科」的制度,與「兩種文化」的社會現實,將年輕人制約成理工、或人文的兩型。更糟的是,年輕人很容易把這種外在「社會相信」,內化為自我認知,喪失了平衡發展的自信。我願意提醒:學業「專長」是為了分類「職業」,而不是分類「人性」,從而喪失了學習的興趣。
國際上已經有一些大學注意到這個問題,譬如以理工聞名的MIT麻省理工,現在已規定全校必修課共17科,數理/生理/科技占9科,而人文/藝術/社會占8科,這個理念與政策,可以說是「多元學習」的復興。
我一生有幸遇到過許多好老師,多半都是帶我認識某一專門領域,而有七位老師,教我的是整合性的思想方法,他們是:孔子、亞理斯多德、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闢二聲 Pearson(統計第二計量思想發明者)、蕭何(與其後輩,發現如何將人類「私利緊密結合」而發酵成為公利的亞當.私密)。
各位帶我們站上巨人肩頭,得以向前瞻望的老師們,教師節快樂!
吳統雄,臺灣民調創始人。世新大學資管系創系主任,曾任教於台清交與美國喬治亞理工等,是喬治亞理工Adoption Modeling 研究團隊首席。歷任聯合報系資訊中心副主任、神通機構高階主管、日商科技公司總經理,因創辦電腦統計民意調查而獲得國家金鼎獎。他是第一代民歌手,擔任過廣電主持人,發表過唱片,是資深公共評論人。
- 記者:優傳媒新聞網
- 更多政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