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熱浪來襲 酷夏防暑3口訣 預防食品中毒5要2不原則

臺北市熱浪來襲

酷夏防暑3口訣 預防食品中毒5要2不原則

近日全臺天氣炎熱,6月22日臺北市發布今年首次熱浪通報,根據中央氣象局預報,本週臺北市可能出現38度以上的高溫,為避免因熱傷害導致健康危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孩童、戶外工作者及年長者戶外活動掌握酷夏防暑3要訣:「多喝白開水」、「選對時地」、「注意穿戴」,提高警覺、避免中暑及熱傷害。若發現周邊的人出現體溫高於40℃、脫水、肌肉痙攣、情緒不穩等疑似中暑症狀,緊急送醫,將熱傷害程度降到最小。另外夏季溫度高,易有食材變質情況,預防食品中毒掌握5要2不原則,讓您快速掌握食安重點,吃得健康又安心。

酷夏避免熱傷害預防中暑3要訣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陳彥元局長提醒在高溫環境下進行戶外工作者或活動者更應留意防護措施3要訣,避免熱傷害:

1.多喝白開水:戶外工作者或運動者應每小時補充2至4杯水(1杯為240毫升),随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

2.選對時地:隨時注意氣象局發布的天氣預報,選擇氣溫較低的日期安排戶外活動。

3.注意穿戴: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戴太陽眼鏡、寬邊帽及擦防曬乳。

若發現周邊的人出現體溫高於40℃、脫水、肌肉痙攣、情緒不穩等疑似中暑症狀,尤其6大高危險族群:嬰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患、服用藥物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疑似出現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無法流汗、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搐、昏迷等熱傷害症狀時,依急救5步驟「陰涼、脫衣、散熱、喝水、送醫」:將患者移至蔭涼通風處,鬆脫患者衣物並平躺休息,若有熱痙攣的抽筋情形,適度將抽筋的肌肉拉長伸展,可用水擦拭其身體及搧風,在患者意識清楚狀況下,提供電解質飲料,並盡速送醫。

預防食品中毒5要2不原則

臺北市衛生局提醒民眾購買或食用任何食品,均應注意溫度變化,購買後運送過程及未食用完畢之食品應妥善保存,如置於冰箱或保冷袋等措施,並避免太陽直射及置於室溫時間過久,使食材溫度上升致有變質風險。以下提供市民朋友預防食品中毒5要2不原則:

1.「要洗手」:調理食品前後需澈底洗淨雙手,有傷口要包紮。

2.「要新鮮」: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

3.「要生熟食分開」:處理生熟食需使用不同器具,避免交叉污染。

4.「要澈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超過70℃,細菌才容易被消滅。

5.「要注意保存溫度」:保存低於7℃,室溫下不宜放置過久。

6.「不要飲用山泉水」:飲水先煮沸再飲用,避免生飲山泉水。

7.「不要食用不明的動植物」:不明動植物應遵循「不採不食」原則。

熱傷害相關訊息可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health.gov.taipei/)主題專區/成人保健/熱傷害、寒冷警訊查詢。



最新政府消息新聞
人氣政府消息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