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張老師 為您打造一面最適合孩子的鏡子

(記者廖銘瑞/高雄報導) 高雄市張老師中心諮商室裡,小新爸爸氣憤地列舉:「我們的經濟還算不錯,小新需要的東西都會買給他,不理解他為什麼會去偷東西?我們不要求成績要非常好,但是我沒有辦法接受孩子說謊!他說謊難道不該管教嗎?!肯定都是被奶奶寵壞了!」

高雄市張老師 為您打造一面最適合孩子的鏡子

高雄市張老師為您打造一面最適合孩子的鏡子。(圖/高雄張老師中心提供)

另一頭,二度被安置的小芳,首次安置是因家中突遇變故,經濟難以負擔,小芳媽媽不得已而將小芳委託予社會局安置,希望小芳能受到較好的照顧,不至於跟著自己餐風露宿、流離失所。小芳媽媽告訴小芳等家裡經濟穩定,一定儘快接她回家。經過兩年的努力,母女終能再次共同生活,卻沒想到好景不常,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小芳再次被迫回到安置機構。這回小芳身上帶著傷,而小芳媽媽說道:「她一定是在機構學壞了,我不要她了。」

兩組家長之所以來到諮商室,起因於對孩子做出不當管教的行為而遭通報,後續社會局依兒少權法裁處親職教育課程。在更深入地討論後,心理師了解到小新爸爸因在外地工作長期不在家,負擔起主要照顧責任的妻子亦因自營店面,生意忙碌,疏忽對小新的照顧;小芳媽媽則為了生計從事大夜班工作,作息與小芳日夜顛倒,小芳經常只得孤零零的一個人。

英國心理學家 John Bowlby針對個體之間的關係所提出的依附理論提到,焦慮型依附類型的人對自我價值感較為低落,需要關注、認同,常會擔心自己「被忽略」或「被拋下」。小新和小芳可能由於父母的長期缺席,導致對愛的需求無法獲得滿足,形成此種依附模式,也因著這樣的擔心,出現父母眼中所謂的「偏差行為」,試圖以此獲得大人的關注(愛)。

然而,若父母只看到「偏差行為」的「果」,未花時間了解行為產生的「因」,便容易產生過度管教的情況。沒有父母天生就會教小孩,也因此更顯現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第一個接觸的便是家庭,根據心理學的鏡映理論,幼兒約於2歲起,透過主要照顧者的反映感知、照看自己,將所經驗到的外在,映照出自己的形象,進而形成自我概念,「以身作則」便是此概念,依戀關係的品質也在此過程中建立。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高雄分事務所自102年開始承接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強制性親職教育,每年服務超過兩百個家庭,除了服務個案,同時也辦理許多親職講座、親子活動,希望能夠將親職教育推廣到更多的家庭,曾經有參與的民眾回饋,坊間親職教育相關的文章非常的多,各種專家學者不曉得要聽那個好。但透過講座與活動的參與,對於自己的家庭感覺獲得了指引,找到適合自己的模式。這世上本就不存在一個一模一樣的家庭,給自己的孩子打造一面最合適的鏡子吧!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人氣社會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