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鐵及文資處長由王昭堡接任 專業領航持續開創阿里山林鐵新局
(記者黃音文/嘉義報導)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原任處長黃妙修於114年1月16日退休,由副處長周恆凱代理處長,新任處長由林業保育署集水區治理組組長王昭堡陞任,今20日上午舉行代理及新任處長交接暨宣誓典禮,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副署長林澔貞主持監誓、監交印信儀式。
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副處長周恆凱代理處長(左1),新任處長王昭堡(右1)副署長林澔貞主持監交印信儀式。(圖/記者黃音文翻攝)
新任處長王昭堡為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碩士,歷任經濟部水利署科長、正工程司、林業保育署集水區治理組組長等職位,具工程專業,並於2018年榮獲公共工程金質獎個人貢獻獎。
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新任處長王昭堡宣誓。(圖/記者黃音文翻攝)
林業保育署署副署長林澔貞表示,王昭堡在擔任集水區治理組組長期間,除致力推動森林水土資源整合防災工程,更率全國各機關之先制定治理工程友善生態機制,於既有水保設施增設動物脫困通行裝置等重要政策,治山兼顧生態保育;還督導各分署強化林道巡查與維護,充分展現其運用工程治理專業,踐行環境友善與水土資源永續。
近年王昭堡也參與擘劃多項阿里山林業鐵路重大工程,如榮獲2024公共工程金質獎的「阿里山森林鐵路42號隧道」與2023公共工程金質獎之「祝山車站改建工程」,屢有建樹。
由於後續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將推動涉及多項阿里山林業鐵路安全提升的「大阿里山軸帶百年躍升計劃」,也將執行數量龐大的新車採購,林業保育署因此借重王昭堡的工程與採購專業,期能如期如質順利推動。
林鐵處在黃處長帶領全體同仁全力以赴下,建立新機關的各項管理機制,爭取前瞻及大公建計畫經費,整修優化場站及設施,強化路線及邊坡穩定,購置改裝新舊車輛,百年21號蒸汽火車重新動態運行,福森號、栩悅號也大獲好評。同時進行各項調查研究、教育推廣,發掘阿里山文化底蘊,讓更多人認識林鐵,也輔導沿線社區、商家,成為林鐵夥伴,更是突破萬難,達成中斷15年全線通車的艱巨任務。未來,仍將與所有同仁繼續發揮林鐵人的精神,安全第一的堅持,共同努力推動107年成立時的核心業務:提升鐵路營運技術、保存林業文化資產、打造生態旅遊軸帶。
林業自然保育署副署長林澔貞強調,阿里山林業鐵路歷經百年風華,不僅見證臺灣林業的變遷,更成為乘載臺灣歷史與人文記憶的重要象徵。新任處長交接,代表林鐵及文資處將以科學治理專業領航開創新局。未來林鐵及文資處將持續深化與地方的合作,並以創新思維推動阿里山林業鐵路觀光及文化資產融合發展,致力打造串聯自然與文化的珍貴資產。(圖/記者黃音文翻攝)
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副處長周恆凱代理處長(左1),新任處長王昭堡(右1)副署長林澔貞主持監交印信儀式。(圖/記者黃音文翻攝)
新任處長王昭堡為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碩士,歷任經濟部水利署科長、正工程司、林業保育署集水區治理組組長等職位,具工程專業,並於2018年榮獲公共工程金質獎個人貢獻獎。
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新任處長王昭堡宣誓。(圖/記者黃音文翻攝)
林業保育署署副署長林澔貞表示,王昭堡在擔任集水區治理組組長期間,除致力推動森林水土資源整合防災工程,更率全國各機關之先制定治理工程友善生態機制,於既有水保設施增設動物脫困通行裝置等重要政策,治山兼顧生態保育;還督導各分署強化林道巡查與維護,充分展現其運用工程治理專業,踐行環境友善與水土資源永續。
近年王昭堡也參與擘劃多項阿里山林業鐵路重大工程,如榮獲2024公共工程金質獎的「阿里山森林鐵路42號隧道」與2023公共工程金質獎之「祝山車站改建工程」,屢有建樹。
由於後續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將推動涉及多項阿里山林業鐵路安全提升的「大阿里山軸帶百年躍升計劃」,也將執行數量龐大的新車採購,林業保育署因此借重王昭堡的工程與採購專業,期能如期如質順利推動。
林鐵處在黃處長帶領全體同仁全力以赴下,建立新機關的各項管理機制,爭取前瞻及大公建計畫經費,整修優化場站及設施,強化路線及邊坡穩定,購置改裝新舊車輛,百年21號蒸汽火車重新動態運行,福森號、栩悅號也大獲好評。同時進行各項調查研究、教育推廣,發掘阿里山文化底蘊,讓更多人認識林鐵,也輔導沿線社區、商家,成為林鐵夥伴,更是突破萬難,達成中斷15年全線通車的艱巨任務。未來,仍將與所有同仁繼續發揮林鐵人的精神,安全第一的堅持,共同努力推動107年成立時的核心業務:提升鐵路營運技術、保存林業文化資產、打造生態旅遊軸帶。
林業自然保育署副署長林澔貞強調,阿里山林業鐵路歷經百年風華,不僅見證臺灣林業的變遷,更成為乘載臺灣歷史與人文記憶的重要象徵。新任處長交接,代表林鐵及文資處將以科學治理專業領航開創新局。未來林鐵及文資處將持續深化與地方的合作,並以創新思維推動阿里山林業鐵路觀光及文化資產融合發展,致力打造串聯自然與文化的珍貴資產。(圖/記者黃音文翻攝)
- 記者:三星傳媒
- 更多社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