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鎮」籃球沖向大陸「村BA」舞臺

驅車穿行在寧夏固原市西吉縣興隆鎮上,不時會遇到拉牛的皮卡;在傍晚時分隨意進入鎮上的一個村莊,則會撞見在籃球場上奔跑的老少——牛的「哞哞」聲與籃球撞擊地面的聲響,交織成一曲鄉村籃球的激昂樂章。

「牛鎮」籃球沖向大陸「村BA」舞臺
11歲的馬家慶在自家院落中打籃球。新華社記者 馬思嘉 攝


27日,全國和美鄉村籃球大賽(村BA)西北賽區選拔賽將在寧夏固原市西吉縣開幕,「牛鎮」興隆鎮隊成為代表寧夏出戰的兩支隊伍之一。曾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認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的寧夏西海固,如今漫山披綠、產業興旺,有實力承辦全國性賽事。鄉村籃球在此枝繁葉茂,在助力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標是全國總決賽」

「牛鎮」這支鄉村籃球隊很「牛」。

寧夏鄉村籃球氛圍一直很濃厚,從區首府銀川市到最後一個脫貧的西吉縣,都有拿得出手的鄉村籃球隊。連續舉辦六屆的寧夏農民籃球爭霸賽中,誕生了許多明星球隊與球員。能在寧夏本地「村BA」中殺出重圍、代表家鄉參加全國「村BA」選拔賽,12名「牛鎮」選手,個個都有著勵志故事。

20歲的單龍個頭不高,卻因為絕佳控球能力成為球隊靈魂人物,常有村民在賽場上呼喊他的名字,賽後向他要球衣;23歲的單佳浩因籃球特長考上大學,畢業後和隊友一起創辦籃球培訓班,寒暑假期間教家鄉孩子打球;28歲的中鋒海旭在父兄影響下愛上籃球,最近放下馬鈴薯批發生意,全心投入訓練……

他們對籃球的愛,來自腳下這片黃土,「是刻在骨子裡的熱愛」。

29歲的古文龍是「牛鎮」球隊年齡最大的球員,在興隆鎮王河村長大,從小熱愛籃球,卻因家中經濟條件有限而買不起籃球和球鞋。為了打上球,他曾每天早起,去借村部唯一的一個籃球。專科畢業後,他通過公費留學專案進入沙特國王大學學習,並加入校籃球隊。對籃球的熱愛,讓這位從西海固山村走出的青年學會用英語與隊友溝通。他漸漸成為學校的明星後衛,常有外國同學專門看他比賽。

「我們幾個村的年輕人從對手變成隊友,組建過『勵志隊』,後來遺憾解散,這次賽事又把我們聚到一起。我們的目標是去貴州參加全國總決賽!」古文龍說。

「人人是球迷」

「牛鎮」幾乎人人會看籃球,正如幾乎人人都會養牛。

雖是偏遠鄉鎮,興隆鎮卻有一座能容納三萬人的露天籃球場,和一座大型籃球館。每天下午六點後,全鎮32個村的塑膠籃球場地也都有籃球愛好者聚集,「從七八歲的娃娃到五六十歲的人都愛打球」。

今年七月,興隆鎮舉辦「六盤山肉牛杯」籃球爭霸賽,除了本鎮球員,當地企業還出資邀請外地球員前來參賽,包括幾名外籍球員。露天籃球場人山人海。「我們派出一百多名安保人員維持秩序,有些球迷甚至說願意花錢進去看比賽。」興隆鎮鎮長王文寧說。

42歲的馬小軍是興隆鎮下堡子村的村主任,他們祖孫四代都熱愛籃球,家中院子裡擺放著專業籃球架。記者到他家時,他11歲的兒子馬家慶正在院中投籃。

馬小軍的爺爺馬成興已75歲,說起籃球時神采奕奕:「我18歲開始打籃球,那時候都是土場地,用白石灰畫上三分線。要是有村級比賽,一大早就得在地上灑水,等到下午才能比賽,不然滿身都是土。」球員在灑了水的黃土地上常摔得滿身是泥,周圍的大樹上、屋頂上擠滿了觀眾。

如今,隨著全面脫貧,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興隆鎮到處是塑膠球場,道路也四通八達,不僅方便當地百姓從事貿易,也吸引越來越多外地球迷前來觀賽。

「生意火爆不如看球重要」

一場鄉鎮籃球賽,對當地百姓來說不僅是精神盛宴,也意味著商機。

「只要有籃球賽,鎮上一百多家餐飲店、所有賓館全部爆滿,周邊的小商鋪生意也很火爆。」王文寧說。

38歲的冶海軍是興隆鎮西冶村村民,在鎮上經營一家餐飲公司。每逢鄉鎮舉辦籃球賽,他能容納400多人的餐廳幾乎全部滿座,日均收入比平時增加5000多元。生意最火爆的時候,他卻總是在球場。「生意啥時候都能做,球賽過了就沒了。」

冶海軍自小熱愛籃球,但因為家境貧困早早輟學,和村裡人一起外出務工。如今,事業有成的他不僅在家中給兒子安裝了籃球架,還支持兒子報名參加暑期籃球培訓班,還帶兒子去西安的籃球館與偶像合影。

在「六盤山肉牛杯」舉辦期間,冶海軍牽頭,號召興隆鎮的餐飲服務行業共同出資組建「興隆餐飲隊」。由於愛看球賽,他還自費舉辦村級賽事,豐富鄉村賽事的同時,也借助「村BA」人氣給餐飲店做宣傳。

「牛鎮」籃球是寧夏西海固籃球的縮影。

「籃球不僅讓老百姓強健體魄、鍛煉意志,還讓他們遠離賭博等不良嗜好。賽事的舉辦也增強了集體榮譽感和凝聚力,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王文寧說。(新華社記者馬思嘉、白舸)


最新大陸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