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潛力場址難落幕 1風場不會如期完工

風電潛力場址難落幕 1風場不會如期完工
隨著天豐新能源所開發的允能風場完成併網,離岸風電第二階段潛力場址也進入倒數計時。(圖/天豐新能源提供)

[NOWnews今日新聞] 隨著天豐新能源所開發的允能風場完成併網,離岸風電第二階段潛力場址也進入倒數計時,剩下7座風場預計在2025年、2026年陸續完工併網。但力麗集團投資的海峽風電公司及經濟部能源署已證實,海峽1期風場確定無法2025年如期併網,也象徵潛力場址階段這齣戲將難以落幕。

針對海峽1期風場進度,海峽風電公司表示,海峽1期原訂於 2025 年底併網,但受國際情勢變化影響,專案進度有所調整,「目前我們正全力推進關鍵進展,並持續優化時程規劃,以確保專案穩步推進。」

能源署副署長李君禮受訪表示,其餘風電開發商皆在進度內,應會如期在2026年底前併網;海峽1期按照原本規劃,應該是2025年底要商轉,「正常來講,以它目前看的進度大概是很難。」

至於海峽1期能否爭取「彈性完工機制」,延長至2026年再完全併網?他表示,延1年須符合「獲配年度完成至少50%風機併聯,或100%水下基礎安裝」的條件,海峽1期現階段難以符合;按照過去經驗廠商會提出不可抗力因素,來爭取展延,能源署就必須審查對方的理由是什麼,再決定後續處置。

李君禮也直言,海峽1期是接續當年達德能源的麗威風場,起步比較晚,確實挑戰也比較高,但開發商既然得標,就須按行政契約履約。

潛力場址遇疫情、戰爭衝擊 開發商連滾帶爬拚並網
台灣離岸風電政策發展分成「先示範、次潛力、後區塊」3個階段。

示範獎勵階段,是建立台灣離岸風電的遊戲規則,經濟部2012年公布《示範獎勵辦法》,完成台電1期、海洋2座風場,合計裝置容量達為238 MW,在2020年全面進入商轉,結束第一階段。

而在2015年,經濟部公布36處潛力場址,2018年選出7家廠商、15座風場,目標在2020年至2025年併網5.5GW的目標,正式進入第二階段。

然而,原以為經過示範獎勵階段試煉,政府與開發商都可以在潛力場址階段一番風順,孰料卻遇上各種亂流。

首先,2018年以遴選第1名取得350MW併網容量資格的桃園麗威風場,早在2015年就陷入與交通部民航局飛安爭議,一直到2020年8月得標的達德能源被迫取消籌設許可,還沒進入開發階段就先少了一座風場,相當於出師未捷身先死,一直到2022年8月才由海峽風電公司的海峽1期風場遞補。

其次,由於潛力場址加入示範獎勵所沒有的「風電國產化」政策,國外開發商對於國內供應鏈的學習曲線頗有微詞,甚至須經濟部介入,允許開發商尋找替代方案,才能順利推進。

2020年後,全球捲入新冠肺炎疫情與俄烏戰爭,導致全球供應鏈受影響,讓潛力場址開發更加困難。許多原定於2023年前併網的風場都面臨延宕,不得不向經濟部申請展延。甚至有風場因延宕過久,被扣除履約保證金。

進入2023年,離岸風電所造成的亂流慢慢平復。

先前受到延宕的風場,如風睿能源、日本捷熱能源,以及澳洲麥格理綠投資集團共同興建的海能風場在2023年3月併網;沃旭能源的大彰化東南及西南第一階段離岸風場2024年4月完工併聯;連問題頻傳、由天豐新能源等企業開發的允能風場也在今年2月宣布完成併網。

另外,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的彰芳暨西島風場、中鋼公司主導的中能風場均在2024年準時完成併網。

隨著允能風場2月宣布完成併網,潛力場址僅剩下台電的台電離岸2期;海龍離岸風電的海龍2A、2B、3;沃旭能源的大彰化西北、西南第2階段,以及海峽風電的海峽1期等7座風場,其中有4座風場預計在期限內完工並併網,其餘風場則計畫在2026年完成。

除了海峽1期已確定無法如期併網,其餘風場開發商受訪時間表示,有信心如期達標。

台電表示,台電離岸2期陸域工程已於2024年陸續完成,海域工程也於去年展開,首座風機鋼管樁已於去年7月安裝完成,台電將積極掌握可施作時間,控管各項工進,確保計畫能如期如質順利完工,目標今年接受調度。

沃旭能源表示,依照與主管機關簽訂的行政契約,大彰化西南第二階段及西北離岸風場須於2025年底前達成50%風機安裝併聯或100%水下基礎安裝的目標,全力推動2026年底前全面完工並併網,完成總裝置容量920 MW的工程。

海龍離岸風電去年底表示,已完成海龍2號風場海上變電站及全數水下基礎安裝;海龍3號風場也完成海上變電站水下基礎安裝,預計明年5月安裝首座風機,年底完成2號風場建置,2026年將完成3號風場建置。


風電潛力場址難落幕 1風場不會如期完工
2020年後,全球捲入新冠肺炎疫情與俄烏戰爭,導致全球供應鏈受影響,讓潛力場址開發更加困難。(圖/記者鍾泓良攝影)


風電全球寒冬未過 台灣未完工風場有壓力
熟悉風電產業人士表示,潛力場址自 2018 年啟動至今已 7 年,這段時間不難發現風電產業已從一開始的欣欣向榮的春天,現在已是勒緊褲帶才能拚完工的冬天。

他表示,2018年全球市場對於離岸風電前景都表示好,許多銀行、私募基金聽到風電開發都是捧現金來歡迎,更多國家都是大開綠燈,歡迎這些風電業者進場。

然而,自從俄烏戰爭之後,一切都變了調。原物料成本不斷攀升,使風場這類大型基礎建設投資項目面臨鉅變。許多金融業更加保守,甚至選擇縮減金流,使風場開發商不得不動用更多自有資金,進而不能再「有案就接」,影響擴張計畫。

自 2023 年起,許多風電公司果斷斷尾求生,放棄已開發至一半的風場計畫。2024年下半年,部分公司已出現經營危機,陸陸續續展開人事凍結或裁員,迄今都沒有出現好轉。

舉例像是,日本三菱商事在2月3日宣布,因商業環境變化超出公開招標時的預期,將重新評估日本境內風場的可行性,使近年赴日投資離岸風場的業者如坐針氈。

美國前總統川普上任後喊停美國風電開發案,市場意見分歧。有部分業者認為,這對無疑是對已蕭條的風電環境迎頭痛擊;也有人樂觀看待是風電業重返亞洲市場的時機。

「但問題在沒有錢啊!只要全球、台灣金融業者繼續採取觀望、保守放金流,大家的寒冬就還沒過」,他結論表示,即便台灣政府目前穩定提出風電政策,但是只要國內外大環境沒有改變,無論是潛力場址的海峽1期,區塊開發第1期的各家風場都會持續陷入難以推進的泥沼。



相關新聞


離岸風電3之1領跑 CIP:渢妙1期離岸風場海事工程合約全數完備


泛官股台智電惹議 離岸風電協會:肯定多元綠電購售模式


合騏私募增資方案出爐!助攻離岸風電布局 股價再創歷史高點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