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會客室/飛蚊症與視網膜裂孔與剝離

文/國泰綜合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郭又瑋




名醫會客室/飛蚊症與視網膜裂孔與剝離



日常的眼科門診,一位約40歲的男性病人前來就診,主訴3天前開始出現大量飛蚊和閃電閃光,經眼科診所檢查診斷為視網膜裂孔,因此轉診至國泰綜合醫院欲進行視網膜雷射。然而,就診當日經眼底檢查發現,該名病人的視網膜裂孔已合併視網膜剝離,僅依靠視網膜雷射無法恢復其剝離的視網膜,因此需要安排進一步的手術治療。





何謂視網膜剝離?



視網膜對於我們眼睛視覺的成像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視網膜內襯在我們眼球的後壁,由神經纖維與感光細胞組成,我們能夠看到光影及色彩,就是因爲光線通過角膜、水晶體後,聚焦在視網膜上,由視網膜的感光細胞接受到光線刺激後,發出神經訊號經由神經纖維及視神經傳遞到大腦讓我們可以辨識影像,可以將其想像為照相機的「底片」,有好的底片才可以拍出好的照片,同理,擁有健康的視網膜,才可以獲得清晰的影像。



正常的眼球中,視網膜內層緊貼在其後方的色素上皮層,但當視網膜有裂孔產生時,退化的液態玻璃體可能會從這個裂孔滲入其間,導致視網膜與色素上皮層分開,如同壁紙脫落般造成視網膜剝離。





視網膜剝離很常見嗎?



在以白人為主的流行病學調查中,每年的視網膜剝離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口中12.6位,而在臺灣每年約有1,000至2,000個視網膜剝離的病例發生,且發病年齡較國外更為年輕。目前已知的危險因子包括高度近視、視網膜剝離家族史、對側眼曾經發生過視網膜裂孔或剝離、近期發生後玻璃體退化/脫離、外傷、周邊玻璃體及視網膜退化等因素。其中高度近視一直是國人近視防治的重要議題,根據統計,高度近視的盛行率(近視度數大於六百度或眼軸長大於26.5毫米),在臺灣的大學生族群已高達38%,高度近視因眼軸拉長,相對的視網膜變的較薄也較脆弱,周邊的視網膜更是容易出現退化變性,其中最常見的為格子狀退化。





視網膜裂孔或剝離有前兆嗎?



視網膜裂孔及後玻璃體退化/脱離常見的症狀包括閃光(周邊視野方向出現閃電般的閃光)、飛蚊症大量增加(眼前可見會漂移浮動的小黑點,可能是絲狀、蜘蛛網狀或是塊狀的漂浮物),有以上症狀出現皆建議至眼科接受散瞳眼底檢查,確認視網膜是否有裂孔甚至早期剝離的現象。如果已進展至視網膜剝離,可能會合併有視力模糊、視野部份喪失或全部喪失的症狀,視野缺損通常是從周邊開始,並逐漸向視野中心蔓延,像是被窗簾遮住一樣,若範圍擴大侵犯到視網膜正中央的黃斑部,其視力將會大受影響,一旦發生視野缺損的症狀建議儘速就醫。





視網膜剝離的治療方式:



視網膜光凝固雷射─僅適用於單純視網膜裂孔或範圍較小之視網膜剝離。



視網膜氣體固定手術─氣體固定手術是利用眼內注射氣體來閉合視網膜裂孔,氣體必須在眼內停留足夠的時間,使視網膜下的液體在被吸收後,藉由冷凍治療或視網膜光凝固雷射來使視網膜裂孔周邊的脈絡膜視網膜黏合。



鞏膜扣壓手術─從眼球外壁植入矽膠的扣環,由外而內將視網膜剝離處外的鞏膜壓向內部的視網膜及玻璃體,使剝離的視網膜與脈絡膜緊密貼合,有時會合併視網膜雷射或冷凍治療。



玻璃體切除手術─玻璃體切除手術屬於眼內的手術,藉由移除視網膜裂孔周邊相黏的玻璃體,直接引流視網膜下的液體使視網膜貼合復位,並於眼內填充特殊氣體或矽油,並在視網膜裂孔周邊施打眼內光凝固雷射手術,促使裂孔周圍形成脈絡膜視網膜黏合。





視網膜剝離手術的選擇需要考量的因素包括視網膜裂孔/剝離的位置及範圍、年紀、相關危險因子等等,臨床上將由視網膜科醫師做判斷。





結論



視網膜剝離在眼科是需要及時處理的急症,若未能及時治療,可能導致視力永久損失。了解其症狀及相關危險因子尤其重要,若出現上述所提及的症狀,應儘速就醫,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提高視網膜手術的成功率。高風險族群,如高度近視、家族史及外傷史等,建議定期於眼科追蹤進行眼底檢查,可有效降低視網膜剝離的發生及其併發症。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