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禍首在改變!胃癌患者5成非幽門桿菌 醫籲推胃鏡篩檢


胃癌禍首在改變!胃癌患者5成非幽門桿菌 醫籲推胃鏡篩檢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胃癌禍首悄悄在改變!根據統計,國內每年新增4000多名胃癌患者,超過35%確診時已經落入晚期,第一線醫師指出,在台灣,已經有多達5成胃癌患者事後確定與感染幽門桿菌無關,建議政府,應改變公費篩檢政策,針對高風險族群推動胃鏡篩檢,才能有效提高檢測率。


根據國健署111年癌症登記報告,台灣每年新增胃癌病例中,第二至四期占比達到67.29%,發現較晚,不僅治療選擇受限且影響預後,造成胃癌的五年存活率始終無法更突破。


台灣胃癌醫學會理事長沈延盛表示,根據2018年發表的全球癌症存活率監測(CONCORD計畫)指出,過去20年間,台灣胃癌存活率僅提升3%,遠落後於日本與韓國。主因就跟篩檢制度不健全以及藥物選擇限制有密切相關,因為韓國與日本不僅積極推動早期胃癌篩檢,藥物核准與治療選項也更加多元,使存活率相較台灣更具優勢。


衛福部今年已經擴大試辦胃癌幽門桿菌的公費篩檢,預計從明年開始正式納入公費癌症篩檢項目,成為國內的第六癌。


不過,沈延盛指出,當下胃癌患者的幽門桿菌陽性率已經低於5成,代表發生胃癌還有其他風險因素,需要更有策略性的篩檢,他建議,政府除了幽門桿菌的篩檢之外,也該針對高風險族群全面推動胃鏡篩檢。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陳仁熙說,台灣新診斷胃癌第四期約占30至40%,化學治療仍是主要治療基礎,只有6%的HER2陽性病友能獲得健保給付的抗HER2標靶藥物;另外第四期HER2陰性病友,目前健保僅給付免疫藥物於CPS>5的病友,仍有多數病友因條件不符,而無法獲得任何核准於一線的標靶藥物治療。


陳仁熙強調,隨著醫學發展進步,全球胃癌治療已逐步邁向精準醫療,國際多項已完成或進行中的臨床研究顯示,新發展的標靶藥物在胃癌治療中嶄露頭角,不僅成功降低近1/4死亡風險,還顯著延長無疾病惡化期及存活期,為病友帶來嶄新的曙光,但在健保給付上,台灣與東亞其他國家相比,仍明顯落後,部分重要的標靶藥物與免疫治療藥物未能納入健保,使得病友存活期受限於財務能力,。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認為,這樣的差距凸顯出台灣在胃癌治療上的醫療平權問題,政府應研擬如何增加藥物治療可近性,加速新藥審查機制,讓國際已驗證的創新療法更快引進,縮短病友等待時間。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泰國又爆新變種M痘 疾管署發「潑水節警訊」!去前6週得打疫苗


家有青春期孩子必看! 研究揭「一起聽音樂」親子關係更好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