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科 11 型今年奪 2 命都是新生兒!台大醫:不排除大流行 一文看懂與一般腸病毒差異
疾管署公布今年第 2 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個案,檢驗為伊科病毒 11 型感染。臺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提醒,這類型病毒多發生在新生兒,因此在和新生兒或孕婦見面時,要特別注意。而伊科病毒11型的傳染途徑、哪些族群要留意,醫師也提出重點請民眾多加預防。
呂俊毅說,過去腸病毒疫情都是 4 月開始、6 月達到高峰,現在尚未流行,但從去年年底開始就陸續出現重症個案,且不是先前熟悉會導致重症的腸病毒 71 型或 D68 型,而是另一型「伊科病毒」。
伊科病毒 11 型容易發生在新生兒 小心腦炎、敗血症
呂俊毅表示,一般腸病毒會引起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等,然而伊科病毒不會引起這些症狀,若發生在大小孩,表現更不具特徵,僅有一般發燒、不具特異性的疹子。
如果是發生在新生兒,到 2 至 3 個月大,可能引起嚴重後果,呂俊毅提醒,包含急性肝炎、肝功能惡化,也可能造成腦炎、敗血症,出現血壓下降、瀰漫性凝血等,後果相當嚴重。
新生兒感染初期可能會有發燒、活力不佳、食慾降低等情形,未及時治療可能發展成心肌炎、肝炎、腦炎、血小板下降、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麻痺、肌抽躍等症狀,應儘速送至醫院治療。
呂俊毅說,若新生兒出現發燒、活力變差加上奶量下降,更要提高警覺。
呂俊毅也說,台大在 2021 年進行相關研究,針對孕婦抽血檢驗腸病毒抗體,其中伊科病毒 11 型的陽性率較低,而腸病毒 D68、克沙奇 B 型的陽性率較高也意味著孕齡婦女在伊科病毒 11 型的感染率低,沒有保護力。同時,在去年年底個案有增加跡象,需提高警覺。
呂俊毅解釋,其實伊科病毒 11 型跟腸病毒 71 型不同之處在於,後者較少發生在 6 個月以下的小嬰兒,因不少育齡婦女有抗體,寶寶會受到保護,直到媽媽的抗體消失,才會暴露在風險中。但孕齡婦女的伊科病毒抗體陽性率低,大部分寶寶並未被保護到,其特性又容易侵犯腦部、肝臟及心臟,因此若感染到要小心重症。
危險族群有哪些? 台大醫:3 個月以下特別危險
至於危險族群,呂俊毅說,1 歲以下具有風險,而 3 個月以下則是特別危險;但重症機率較難確認,因為有時候會有無症狀或輕微症狀者,不會每個都檢驗。
呂俊毅提醒預防方式,因為伊科病毒傳染途徑和其他腸病毒類似,主要是病人呼吸道分泌物或糞便帶有病毒,因此有幾個重點要留意:
- 親密接觸:孕婦、新生兒與幼童及其照顧者應避免接觸病患,並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及嬰幼兒健康狀況。提醒準媽媽懷孕期間、生產前後應做好手部及呼吸道衛生,減少出入人多和空氣不流通的場所,避免與患者接觸,並留意自身健康。產前 14 天起至分娩前後如有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告知醫師並與嬰幼兒採取適當隔離。
- 家中成人或幼兒等接觸者亦應落實以肥皂勤洗手,如有身體不適,應避免接觸新生兒,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 醫院嬰兒室、托嬰中心及產後護理之家應落實訪客管理及感染控制措施,降低嬰幼兒感染風險,如發現疑似腸病毒群聚感染,即應通報並採取適當防治措施。
不過,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說,先前伊科病毒個案較多的時間點是 2018 年,今年是否會大流行則要持續監測。
但也不排除今年伊科病毒 11 型會大流行,呂俊毅坦言,這是目前的擔心,雖然疫情處於低點,仍先提醒大家要多留意。
文/張乃文、圖/楊紹楚
諮詢專家:臺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
延伸閱讀:
今年首例新生兒染腸病毒「伊科 11 型」亡 醫揭重症徵兆一次看
- 記者:張乃文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