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幾步路就知有無中風、巴金森! 北榮研發動作捕捉系統「10秒揪病」


走幾步路就知有無中風、巴金森! 北榮研發動作捕捉系統「10秒揪病」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走幾步路,就能知道是不是中風、巴金森氏症,宛如科幻電影的情節,將在台灣醫院診間實現,台北榮總今(19)日發表與資策會及陽明交通大學腦科技計畫團隊三方共同研發的「無標記動作捕捉系統」,在AI(人工智慧)助陣下,僅需要4台攝影機,讓病人在5公尺見方大小空間內、走上幾步路,短短10秒內,就能透過步態的分析,精準揪出可能的神經退化疾病。


研究團隊開發的這一套「無標記動作捕捉系統(Markerless Motion Capture System)」,利用輕量化無標記動作捕捉系統,僅需4台高解析度相機即可精確捕捉三維關節位置,病人無需穿戴感測器或貼任何標記物,僅穿著日常服裝即可完成測試。


台北榮總副院長王署君表示,各種不同的神經疾病往往會有不同的步態表現,過去在診間就常常有病人才一走進來,連診斷都沒有,但光看起來就像罹患巴金森氏症、像中風,這種靠醫師長年經驗累積的直覺,現在已經可以利用最新技術量化,「未來病人一走進診間就能告訴他是什麼病」,已經不是不可能的事了。


台北榮總神經修復科醫師郭昭宏說,該項動作捕捉系統跟一般大家熟知的好萊塢電影、動畫不同,最大突破在於,不需要在病人身上貼上很多感測器或標記物,更不需要綠幕,能在日常空間之中就發揮效果,搭配3D骨架,能即時去分析動作跟步態,肌肉骨骼有什麼變化,再結合腦波、肌電圖等資訊,就能成為術前評估、術後復健以及長期追蹤的最大幫手。


郭昭宏指出,系統主要目的,並不是要拿來取代現有的診斷工具,更重要的角色在於,可以應用在如脊椎退化疾病或脊髓損傷患者,了解其步態與正常人的差異,在術前與術後提供精確的數據變化作為治療效果的依據,以制定更個人化的治療計畫。


目前無標記動作捕捉系統還在初步整合階段,研究團隊下一步將建立資料庫,捕捉各年齡層健康人的步態,做為未來比對的基準。


研究團隊強調,未來,無標記動作捕捉系統還將結合外骨骼設備,為行動受限患者提供支持,用系統模擬他們跑動起來的數據,據此調整外骨骼設備,以提升行動受限患者的復健成果,帶來恢復行動能力與自信的希望。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胃癌禍首在改變!胃癌患者5成非幽門桿菌 醫籲推胃鏡篩檢


泰國又爆新變種M痘 疾管署發「潑水節警訊」!去前6週得打疫苗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