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國際肺癌學會! 探討肺癌新興療法 助力減少癌症死亡率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台灣肺癌研究學會與臺大癌醫中心攜手國際肺癌研究學會(IASLC),於1月11日至12日共同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此次盛會吸引超過200位國內外肺癌診治權威專家參與,並見證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後的首次成果,展現台灣在肺癌研究與醫療實力上的重要地位。
聚焦新興療法 研討肺癌診治、分期新未來
不論在台灣或是全球,肺癌一直高居癌症死亡率第一名;在台灣肺癌更是連續十三年位居國人癌症死因首位。台灣肺癌研究學會理事長暨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教授表示,近年新藥、新療法接續問世,肺癌治療可說是日新月異。本次研討會圍繞六大主題深入探討,內容涵蓋EGFR基因突變患者的治療策略、抗體藥物複合物(ADC)的最新應用,以及肺癌分期制度的未來發展。主辦單位特別邀請世界肺癌學會總裁Young Tae Kim分享最新分期更新的前瞻觀點,為與會者帶來全新視野。
台灣肺癌研究學會理事長楊志新教授強調,肺癌治療取決於分期,而隨著治療技術的進步,現有分期制度是否仍適用是一個關鍵議題,本次討論為未來分期調整提供了重要參考。
台灣研究成果獲國際肯定 低劑量電腦斷層成篩檢亮點
IASLC執行長Karren Kelly在會中特別提到,台灣在肺癌研究領域已經站上國際舞台。中研院院士楊泮池的研究顯示,台灣有高達三分之二的肺癌患者無吸菸史,其團隊推動的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政策,不僅有效揪出高風險族群,更促成LDCT普篩政策的推動。另外楊志新院長長期帶領的研究團隊過去在肺癌EGFR以及ALK驅動的基因突變領域在全球貢獻顯著。
晚期肺癌治療突破 從延長生命到追求治癒
肺癌晚期患者的治療目標正重新定義。楊志新教授指出,隨著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的進步,部分晚期患者的存活時間已大幅延長至五年以上,甚至出現治癒的可能性。對於早期肺癌患者,術後輔助治療策略也日趨多元,從化療、標靶治療到免疫治療,均展現顯著的存活優勢。楊教授表示,適當選擇治療方法,對患者的存活率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台灣肺癌研究學會理事長楊志新(中)、國際肺癌研究學會執行長Kelly(左三)及肺癌診治專家,宣誓致力實現治癒肺癌目標。(臺大癌醫提供)
政策與資源並進 推動癌症治療國際化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前院長鍾飲文教授呼籲,台灣健保應加快與國際接軌,特別在癌症治療指引的更新與實施方面。他建議參考日本的部分自費模式(Co-pay system),以提高新藥的可近性,縮短患者等候治療的時間。鍾教授也提到,新成立的癌症新藥基金將補齊資源缺口,對於提升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具有重大意義。
培育新生代人才 成為亞洲肺癌研究樞紐
台灣肺癌症學會於研討會期間,同步舉行「年輕學者共同訓練課程」,邀請來自東北亞與東南亞地區的20位年輕醫師參與,由國內外專家聯合指導。楊志新教授表示,這項活動旨在培養年輕世代的研究能力,並促進國際合作。
同時楊教授指出,台灣具備地理與學術優勢,有望成為亞洲肺癌研究的核心樞紐。此次課程不僅加強了國際的學術聯繫,也為未來肺癌治療的發展注入新動力。
學術與公益結合 共同為肺癌患者開創新局
本次國際肺癌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辦,不僅彰顯台灣在肺癌研究領域的領導地位,也為推動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樹立了新標竿。透過全球領袖與新生代學者的共同努力,期待為肺癌患者帶來更多治療選擇與希望。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09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 記者: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