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媽媽找回漂亮胸型!假體隆乳手術實現自信曲線
【健康醫療網/記者呂佳恆報導】產後媽媽最常面臨身材線條「回不去」的困擾,其中因賀爾蒙變化造成乳腺組織體積改變,加上長期哺乳,使得胸型也跟著變形,讓許多產後媽媽選擇醫學美容為自己找回自信心,其中又以假體隆乳手術及自體脂肪隆乳為常見的術式;光澤診所整形外科蔡昀達醫師指出,考量產後身型變化較大,因此相較自體脂肪隆乳,假體隆乳手術較適合產後媽媽,且假體能支撐乳腺組織,視覺上更能達到提乳效果。
假體支撐乳腺組織 術後有提乳視覺效果
「以自體脂肪隆乳較容易有垂墜感。」產後媽媽希望胸型能盡快恢復以往挺立模樣,關鍵就在於選擇的術式;蔡昀達醫師解釋,自體脂肪隆乳在手術過程時會穿過乳腺,如果在乳腺還有殘留乳汁的狀況,可能提高感染機率,因此通常建議產後一至兩年後再考慮此術式,相較下假體隆乳手術,放置假體的位置能避開乳腺,降低感染風險,且透過假體支撐,無論在視覺、體積上都能做到隆乳及類似提乳的效果。
產後比起身材更在意胸型 醫:假體隆乳優先考量
蔡昀達醫師指出,許多人會擔心假體的觸感,因而選擇自體脂肪隆乳,其實除非是希望以改變身材線條為主,豐胸只是次要選擇,臨床上才會建議以自體脂肪隆乳為前提;但若主要還是在意產後胸型消風或不夠飽滿,仍建議採以假體隆乳手術,達到理想胸型,也避免先做了自體脂肪隆乳,最後還是得透過假體隆乳才能達到期望值。
挑選假體材質 先評估乳腺組織大小
不過該如何挑選適合的假體材質呢?蔡昀達醫師提及,最主要還是要看預計想要放置假體的層次,一般來說現在用內視鏡隆乳手術主要會考慮放置假體的層次,包括:1. 較淺的“筋膜下”層次 2. 較深的“雙平面”層次。放置的層次又會跟果凍矽膠材質的外層有關係,如果是要放置在較淺層的筋膜下層次,一般比較建議考慮奈米絲綢面或霧光滑面的假體,放置於筋膜下層次也適合希望達到輕微提乳效果的產後媽媽;如果是要放置在較深層的雙平面層次,一般就沒有任何假體的限制,可以由產後媽媽自己挑選喜歡的假體觸感,放置於雙平面層次通常適用於乳腺組織相對較少者,不過最主要還是得評估產後媽媽的實際乳房狀態、組織厚度以及胸部下垂程度再來決定適合材質。
果凍矽膠材質不易破裂 安全性大幅提升
蔡昀達醫師進一步說明,臨床上,會先讓產後媽媽了解每種假體可能發生的莢膜攣縮率,其次,再來考慮主觀的假體觸感,不過現今的假體種類已越來越多樣化,更能接近產後媽媽理想的狀態。另外早期的鹽水袋隆乳可能會有擔心隨時間有鹽水滲出的問題,如今技術推陳出新,假體已發展至果凍矽膠材質,只要不要受到嚴重衝擊或其他外力影響,並不太會有破裂問題。
不想提乳術後留疤痕 產後媽媽等一年隆乳找回滿意胸型
一名30歲產後媽媽,因不滿意產後胸型尋求醫美協助,經評估後發現產後胸部下垂嚴重,得做提乳手術,否則僅作隆乳手術,恐會使假體無法支撐乳腺反而視覺上有更下垂的問題;蔡昀達醫師提及,由於提乳手術會讓胸部留下倒T或棒棒糖等形狀的疤痕,讓這位產後媽媽無法接受,考量媽媽年紀較輕又無法接受提乳的手術疤痕,而年輕女性的皮膚還有機會隨時間稍微縮緊,就建議這位產後媽媽可以先等待,不要貿然接受提乳手術,後來經過一年後的等待,這位媽媽再次諮詢,經再次乳房組織評估,胸部皮膚真的有縮緊,剛好這個幅度可以不用再做提乳手術,這位媽媽也確定可直接進行隆乳手術改善胸型,不用留下提乳手術的疤痕,術後也達到滿意成果。
產後媽媽隆乳疑慮多 醫建議可先諮詢了解
「建議可先諮詢。」蔡昀達醫師表示,臨床經驗遇到最多的產後媽媽例子,都是後悔沒有及早諮詢,接受適合的隆乳手術,事實上,隆乳手術不僅是改變產後媽媽的胸型,也能幫助找回自信心,甚至使夫妻關係更緊密,重要是建議尋求擁有豐富手術經驗的醫師,透過詳細評估與溝通,讓醫師了解自己的期望值,術後也要遵循醫師指示使用束胸帶,尤其前半年都得規律回診,才能確保胸型的維持度。
產後媽媽隆乳時機點 醫:停止哺乳後半年較佳
蔡昀達醫師也提醒,產後媽媽建議停止哺乳後半年再考慮隆乳手術,避免因哺乳影響胸部原本體積,另外,胸部下垂與懸韌帶有關,因此即便隆乳後懷孕也有可能會面臨一定程度的下垂,這些皆為正常現象,最重要是,不要因急著想接受隆乳手術施打退奶針,否則可能會因退奶太快,導致乳房組織下垂,得不償失。
療程效果因人而異,並非保證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效果;
有關適應症、禁忌症等副作用等問題,療程前務必親自諮詢醫師,由醫師為專業說明和診斷
【延伸閱讀】
女性更年期有提早趨勢!「這些」都是潛在影響因子 如何食補幫助延緩?
產後媽媽腰酸背痛好困擾?醫:可能是「腹直肌分離」!教你3步驟判斷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21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 記者:健康醫療網/記者呂佳恆報導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