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牙抽神經不必再反覆回診! 醫:1療法讓人「超無感」,還能減少看診次數
潮健康/林昱彣
看牙醫對不少台灣民眾而言可說是「從小到大的惡夢」;聽聞俗稱「抽神經」的根管治療更是退避三舍。然而,隨著牙醫科技的進步,現代的根管治療已非過往那般令人聞之色變。栢麗牙醫診所院長王柏凱醫師受訪指出,牙痛是患者最常見的求診原因,但並非所有牙痛都需要抽取神經;醫師需先判斷疼痛起因,以及牙髓是否受到嚴重感染而定。
哪些狀況下牙齒需要抽神經? 不做根管治療會有什麼後果?
王柏凱醫師說明,若牙痛感屬於「自發性疼痛」,即使沒有咀嚼或外在刺激,也會出現劇烈、持續的痛楚,意味著牙髓炎達到「不可逆」階段,多半須透過根管治療才能徹底解除。而「非自發性疼痛」則可能仍在可逆階段,可採取較保守的治療,但若因恐懼而延誤就醫,最終也可能導致神經壞死或產生牙包,危及牙根健康與周邊組織,後果不容小覷。
當牙髓神經長期遭受細菌侵襲而壞死,牙齒反而可能暫時不再疼痛,容易讓人誤以為情況好轉。事實上,壞死的牙髓成為細菌繁殖的溫床,隨著時間累積,細菌和毒素會蔓延至牙根尖並引發慢性發炎。若在人體免疫力脆弱時,炎症便會「大爆發」導致牙齦處形成牙包或明顯腫脹,不僅影響咀嚼,也可能擴散至顎骨或臉頰,造成更複雜的口腔問題。
抽神經會牙痛已成過去式? 顯微根管技術看診一次就搞定
談到傳統與現代根管治療的差異,王柏凱醫師指出,以往手動根管治療需要使用細銼反覆刮除牙髓組織,既耗時又無法確保完全清潔乾淨;若麻醉效果不佳,患者可能忍痛更甚。如今,電動根管器械能更精準地深入彎曲根管,並大幅提升清創效率;再加上新式局部麻醉藥物能更快且有效地滲透骨質,治療舒適度比起過往明顯提高。除了麻醉時入針的輕微刺痛與腫脹感,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幾乎感受不到任何疼痛。
王柏凱醫師進一步說明,目前現存的根管治療,大致可分為一般根管治療與顯微根管治療。前者有健保給付,已能應付大多數常見的感染;而後者則利用牙科專用顯微鏡的高倍放大與強力照明,在尋找根管開口及清理細微根管上更為精準。對於多根牙、曾經做過失敗治療或根管鈣化阻塞等棘手案例,顯微根管更能避開遺漏任何隱蔽的細小根管,進而大幅提升治療成功率與長期穩定度。
「顯微根管治療通常一次看診就能處理完成,但傳統根管治療因為少了器械輔助,往往需要看診數次、一次便要花1-2小時才能完成!」儘管顯微根管費用較高,但其優勢在於能更全面處理複雜情況,對於重視品質或需要二次治療的患者尤其值得考慮。倘若患者對不同療程費用、麻醉效果或治療時間有所疑慮,也可與醫師充分溝通,找到最符合自身需求的方案。
根管治療後一定要戴牙套嗎? 「1材質」兼具美觀與生物相容性
根管治療完成後,牙齒因失去牙髓供養而變得脆弱,咬合時容易出現斷裂或崩裂。為防止意外,醫師通常建議在治療後為該牙齒配戴牙套。王柏凱醫師表示,牙套的角色如同為牙齒戴上保護帽,能吸收並分散咬合壓力。過去常見的金屬燒附陶瓷雖有一定強度,但使用一段時間後可能出現陶瓷崩裂或牙齦邊緣染色;全金屬牙套因美觀性較差,近年逐漸被陶瓷材質所取代。
由陶瓷為主體製作的「全瓷冠牙套」兼具自然外觀與生物相容性,不易產生金屬離子沉積,因此在臨床上相當受歡迎。若位於後牙區,考量咬合力較大,通常建議選擇硬度與美觀度兼備的二氧化鋯全瓷冠;而若是前牙區更在意通透度與色澤,也可使用二矽酸鋰,全方位提升外觀表現。
戴上牙套不代表不會蛀牙! 醫:出現3狀況務必回診檢查
然而,無論使用何種材質的牙套,保養與清潔仍是維護療效的關鍵。王柏凱醫師表示,戴上牙套並不意味著從此以後就不會蛀牙,或不會導致牙周病等口腔問題。病人仍需做好刷牙與使用牙線等口腔清潔工作、減少牙菌斑累積,同時避免過度咬合硬物,降低牙套崩裂或牙根受損的風險。若出現不適、鬆脫或周邊組織發炎等狀況,應盡速回診檢查,以防問題進一步惡化。
總體而言,根管治療已脫離昔日「抽神經」的恐怖形象。電動根管器械與改良後的麻醉技術,為患者大幅減輕治療痛苦;顯微根管更為複雜病例與追求更高品質者,帶來舒適看診的新選擇。王柏凱醫師強調,民眾切勿因為對疼痛過於恐懼而延誤治療,否則當牙髓壞死或併發症擴大,治療可能將更顯棘手。只要與專業醫師密切配合並做好術後保養,根管治療成功率相當可觀,不僅能挽救原牙,也能讓口腔功能恢復如常。
延伸閱讀:
不用再等2週製作印模! 「全數位」活動假牙3大優勢:牙冠色澤宛如真牙
植牙失敗該怎麼辦?「數位牙科」助減少醫病糾紛? 牙醫師剖析今昔3大差異
延伸閱讀
矯正牙齒「非拔牙不可」? 醫揭真相:取決於2大關鍵
量血壓就靠「722」!營養師:謹守「S-ABCDE原則」遠離高血壓
- 記者:每日健康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