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痛就吃止痛藥!小心產生「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

台灣約有高達 200 萬人患有偏頭痛,不僅會造成生活品質下降,患者更容易合併焦慮、憂鬱、失眠等身心問題,但多數民眾習慣出現偏頭痛症狀時,第一時間單靠吃止痛藥緩解疼痛,醫師提醒:「若只使用止痛藥治療,會發現越吃藥效越低,最後要連吞很多顆止痛藥才能把偏頭痛『壓』下來。」
不知道偏頭痛是疾病!疼痛部位會改變
台灣民眾其實對偏頭痛「病識感」不足,七成台灣民眾不知道偏頭痛是疾病,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陳韋達指出:「偏頭痛是一種疾病的名稱,不是一種症狀,就像高血壓或糖尿病一樣。」
「偏頭痛」和頭痛偏一邊沒有必然的關聯,近代研究顯示偏頭痛偏一邊的機率只有 60%,充其量也就比一半多一些。事實上,偏頭痛可以在中間、後腦等,不斷變換位置也很常見。
一般民眾發生偏頭痛時,多會服用止痛藥緩解疼痛,但有些人偏頭痛發作頻繁,靠市售成藥的止痛藥來緩解疼痛,會發現越吃藥效越低,最後要連吞很多顆止痛藥才能把偏頭痛「壓」下來,陳韋達坦言:「這樣處理偏頭痛的後果可能會導致偏頭痛症狀惡化,或甚至引起『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
偏頭痛原因多元!刺激中樞神經產生變化
到底哪些族群及情況容易出現偏頭痛,陳韋達分為三大類:
- 女性: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偏頭痛,比率約為 3:1。雖然原因不清楚,推測和女性荷爾蒙有關。
- 年紀:20-60 歲是偏頭痛盛行率的最高峰,年紀較輕和較老的相對比較少見。
- 經期:月經來時雌激素驟降,會促使誘發偏頭痛的化學物質被釋放而導致偏頭痛發作。腹痛、失眠、情緒起伏等月經的不適症狀也會間接造成偏頭痛。

造成偏頭痛的原因並不單純,陳韋達解釋:「它包含了腦部神經、血管、化學物質的相互作用。當接觸到某些刺激或中樞神經系統的週期性變化時,會產生一種反應使腦部血管收縮,造成神經學的症狀,而血管擴張時也會因為頭部血管對疼痛敏感,造成搏動性的疼痛。」
正視偏頭痛頻率!選擇合適藥物治療
面對偏頭痛依據偏頭痛發作的頻率和嚴重程度,採取不同的治療策略,台灣頭痛學會王嚴鋒秘書長表示:「『急性期』偏頭痛的治療藥物選擇得考慮偏頭痛的嚴重程度、是否伴有噁心嘔吐、患者是否同時患有其他疾病來做選擇,而且應在頭痛症狀剛開始時就給予藥物。」
- 症狀較輕微者:可使用一般常見的止痛藥物治療
- 症狀較嚴重者:專門治療偏頭痛急性發作的藥物
- 發作頻繁者:有可能需要預防用藥治療
- 記者:王芊淩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