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 骨質流失,妳的骨頭正悄悄變脆弱! 醫師提醒:骨折恐成退休噩夢!不可不慎
骨質疏鬆症在台灣是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慢性病,根據骨質疏鬆症臨床指引顯示1,75歲以上的長者中,約每四人就有一人罹患骨鬆。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醫界推測該比例可能已進一步攀升,停經後的女性族群更面臨每年以3%速度流失骨質。此外大眾對於心臟病、糖尿病及高血壓等疾病的認知程度高,但對於骨鬆的危害警覺性不足,因此也造成病患等到骨折才發現自己有嚴重的骨鬆情形。
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科主任李信興醫師表示,骨頭就像是房子的鋼樑,隨著年紀增長、女性停經、慢性疾病等因素慢慢變得疏鬆,長期服用類固醇的病患骨質流失速度更快,骨頭會像鋼樑變薄,承受不住倒掉就導致骨折。
亞洲人因飲食習慣和生活型態因素 骨質疏鬆症發生率較高提早檢查骨密預防骨折
在過敏免疫風濕科門診,許多病患因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控制病情,約有10% 的病患恐有骨質疏鬆症的問題,尤其50歲以上的停經婦女,由於荷爾蒙缺乏以及疾病引起的全身發炎狀態,長期服用類固醇的患者更屬於高風險族群。若確定需要長期服用三個月以上的類固醇藥物,患者應定期進行骨質密度檢查,並持續監控骨質健康,以降低骨折風險。
李信興醫師指出,亞洲人因飲食習慣造成長期缺鈣,導致許多年長者出現慢性下背痛或是跌倒骨折後未察覺的情況;除了年長者以外,較年輕的女性族群如果手腕骨折過、或者是糖尿病患、癌症患者也都需要多加注意。
過去受限於檢測技術,骨質疏鬆症常在骨折後才被發現,當X光看到像脊椎有骨鬆狀況,恐怕至少已有30%骨質流失。不過隨著醫療進步,現在只要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來進行骨密度檢測,就能提早發現風險,民眾只需要躺在檢測台上5分鐘就能檢測出腰椎、髖部等部位的骨密度,李信興醫師說明,檢查數值若在-1與-2.5之間就表示骨質正在逐漸流失、骨密度已變低,若T值小於等於-2.5就可確診為骨質疏鬆症。
促進骨生成提升骨密度,守護骨骼健康
骨質疏鬆症必須積極治療,以降低骨折風險。骨鬆治療主要分為抑制骨質流失、促進骨質增長及混合型三種方式。對於高骨折風險或已經確診骨鬆的患者,可以遵照醫囑考慮採用「先行增加骨密度,鞏固骨骼」的治療策略,先透過促骨生成藥物將骨密提高,再用抗骨流失藥物持續提升骨質密度,也必須持續服藥才能避免骨質再度流失。他也強調,骨折帶來的風險不僅是失能,髖骨骨折1年死亡率為20%,較中風、心肌梗塞都來得高,民眾千萬不可忽視隱形殺手危機。
一位高齡100歲的婆婆,原本健康良好,並無三高或其他疾病。然而,因為持續的背痛導致臥床,後來就醫發現脊椎已經骨折一段時間,只能在醫院度過生日。
若發現長輩身高突然顯著下降,幾乎可判斷為骨質疏鬆症的徵兆。醫師建議,平時可透過「駝背、身高變矮、背痛」三大常見症狀自我檢視。一旦出現相關症狀,應儘早就醫檢查。尤其是50歲以上的停經女性,也要把骨密度檢測列為健檢項目之一。此外,李信興醫師強調,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和適當的日照,有助於促進骨骼健康,為迎接老年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
TWN-162-1124-80004
- 記者:簡稱「骨鬆」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