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世代》EP1:老年醫學專家詹鼎正醫師談台灣超高齡社會的挑戰與解決方案

隨著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佔近總人口的20%。面對日益嚴峻的老年健康照護問題,如何因應這一波挑戰,已然成為不得忽視的焦點。在首集的《大健康世代》中,特別邀請到國內老年醫學的權威,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詹鼎正醫師,為大家解答多項高齡化社會的重大議題,包括巴氏量表放寬、急診壅塞問題等,也為大家介紹北護分院在醫療及長照領域的特殊角色。
巴氏量表申請標準放寬的影響
政府近期放寬巴氏量表申請標準,此舉引發部分人士擔憂,擔心是否可能衝擊中重度失能家庭的照護資源,以及能否有效解決長照人力短缺問題。對此,詹鼎正院長指出,過去巴氏量表以是否失能作為申請照護的依據,而新制則以年齡來劃分,但這可能面臨照護人力傾向照顧較輕鬆的非失能者,進而造成失能者的照護人力短缺,不過勞動部正為此研擬配套措施,包括提高失能者照護的優先順序,並透過市場機制調節照護費用,以確保失能者獲得足夠的照護資源。詹鼎正醫師也強調,現有照護資源不會立即消失,民眾無需過度擔憂,但長照人力供給仍是關鍵問題。
高齡化社會對醫療系統的衝擊
過去曾有統計數據顯示,當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10%時,將用掉三分之一的醫療資源(健保總醫療費用支出占比),是醫療利用首要族群;而現在老年人口已上升至20%,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患者所需的醫療資源與急診人力需求也急遽上升。
詹鼎正醫師提到,急診雍塞的主要原因,其實是醫療人力的短缺,特別是護理師嚴重不足,許多護理人員可能選擇離開醫院,或是轉往其他地方,這直接加劇了人力吃緊的問題,而且醫院在急重症和罕見病症的給付相對不足,儘管相關單位有在改善,但要短期內解決仍是一項挑戰。
面對當前急診壓力較大的情況,詹鼎正醫師表示,若從老年醫學的角度來看,近期健保署已在研議的Hospital at Home(在宅住院)計畫,為此難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即讓一些病況較為穩定的患者能在家接受治療,而不必住院。詹鼎正醫師進一步指出,未來可能會有新的做法,例如原本需要住院100天的病人,可能只需要住院5天,其餘95天在家中完成療程,此安排將有機會為急診患者釋放更多資源,而這項計畫目前正處於規劃階段,也是短期內可能較為可行的解決方案。
至於長照的部分,在資源有限情況下,如何做有效分配?他認為目前長照2.0主要聚焦於社區照護,未來期待長照3.0能對重症患者之照護再加強補足。

《大健康世代》拍攝現場,詹鼎正醫師與梁惠雯主持人合影。(大健康世代提供)
台大北護分院 創立醫療-長照結合示範
正因為看到了社會對高齡照護的需求,詹鼎正醫師在2024年8月接任台大北護分院的院長,主持人梁惠雯提到,北護分院被期待作為醫療-長照結合的示範醫院,這個定位很特別。
詹鼎正醫師回應表示,事實上台大北護分院在過去20年來一直致力於老年照護,並在居家醫療、護理之家和社區服務方面累積豐富經驗,未來北護分院以更加精進為目標,可針對現有基礎進行微調,並為國家政策提供建議,也希望成為醫療相關計劃的試點。
詹鼎正醫師談長輩照護經驗 耐心溝通與配合是關鍵
身為國內老年醫學推手,詹鼎正醫師在節目中也分享他親自照顧百歲外婆的經驗,外婆因聽力不佳,溝通需費心力,但對醫囑高度配合,因此照顧外婆的八年間非常順利,直至104歲高壽離世。但詹鼎正醫師也提到,並非所有長輩都如此配合,因此溝通技巧就非常重要。
在門診溝通上,詹鼎正醫師表示,由於一些老年人有聽力或理解力下降的問題,醫師需放慢語速或使用輔助工具,並請家屬協助溝通。此外,也有家屬會透過小紙條向醫師傳達長輩狀況,這樣的互動讓他覺得備受信賴,也樂於成為患者與家屬間的溝通橋樑。
《大健康世代》這集不僅深入剖析高齡社會對台灣醫療體系帶來的迫切挑戰,還提供了多項具體對策與未來展望。詹鼎正醫師的精闢見解,為未來醫療資源的配置提供了寶貴指引。隨著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之際,如何有效分配醫療與長照資源,無疑是影響社會整體福祉的重大課題。想了解更多詳盡的內容,敬請鎖定《大健康世代》!
播出時間:
- 首播日期: 2025年4月10日(星期四)下午4點
- 後續更新: 每隔兩週的星期四下午4點
節目資訊:
- 節目名稱:《大健康世代》
- 播出平台:YouTube頻道《上報360》
敬請收看!別忘了訂閱頻道,隨時掌握最新一集的精彩內容!
- 記者:上報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