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方政府參與大外宣 無自主權仍傳達北京意志

中國大外宣行動從中央走向地方,不少地方政府成立媒體品牌與平台,向外國民眾進行文化宣傳和外交。學者分析,由地方偕同大外宣的政策方向沒錯,然而地方政府並沒有自主權,仍是傳達北京的意志。

據美國之音報導,6月初,中國天津海河傳媒中心成立了「天津國際傳播中心」,據官媒說明,這個中心「將派出十餘路拍攝團隊深入多個國家和地區,用鏡頭和筆墨挖掘,展現天津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和服務國家總體外交大局上的硬核擔當」。

這是中國大外宣行動從中央走向地方的最新案例。

報導提及,自2023年以來,中國的「大外宣」行動有迅速從中央走向地方的趨勢。2023年7月3日,深圳成立「深圳廣電國際傳播中心」;同年7月12日,江蘇成立「我蘇國際傳播中心」;10月23日,上海成立「上海文廣國際傳播中心」;今年1月16日,河北省成立「長城國際傳播中心」。

截至目前,中國已經成立了23個省級的國際傳播中心,用英語等多種語言針對鄰國和外國受眾進行對外宣傳和公共外交。

報導引述英國諾丁罕大學(Nottingham University)學者蘇利文(Jonathan Sullivan)表示,中國在各個領域都會集結所有的資源,包括資金、人力和設備,因此中國在省級地方擴大「大外宣行動」並不奇怪,過去爭奪對外話語權很大程度上是中央負責的,但將地方力量納入其中是「明智之舉」。

英國公共外交學者任格雷(Gary Rawnsley)分析,中國開始認知不能清一色的對所有外國人進行相同的宣傳,而是需要「有的放矢」,為特定受眾量身定制資訊是有必要的,「事實上,這些中心的傳播內容非常注重鄰國人民的需求和利益」。

任格雷舉例,像中國國際電視台(CGTN)等中央層級的媒體現在似乎越來越傾向於製作涉及政治的新聞,而將不敏感、不會產生衝突的題材留給這些地方的國際傳播中心,讓他們更多地聚焦在文化、旅遊、歷史等方面。

華盛頓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資深研究員格蘭奇克(Joshua Kurlantzick)觀察,省級國際傳播中心只是中國大外宣諸多嘗試中的其中一個,「一個不行的話,中國還有很多其他選擇」。

然而即便如此,任格雷強調有一點是很清楚的,「這些省內的國際傳播中心並沒有自主權。他們的報導將跟隨北京為他們制定的規則」,而且即便中國進駐越來越多的平台,但「沒有改變其國際行為傳遞的資訊,也不會改變人們所知道的中國境內正在發生的事情」。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