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丁堡藝穗節執行長:台灣表演藝術品質提升自成特色
全球規模最大國際表演藝術節「愛丁堡藝穗節」執行長麥卡錫(Shona McCarthy)29日起訪問台灣。她近日告訴中央社,台灣在藝穗節推出的作品品質逐年提升,且自成特色,包括善於提供多樣化適合不同年齡層觀賞的節目。
她說,台灣每年在藝穗節都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呈現,藝術家在交流和演出過程展現的蓬勃能量也讓她印象深刻。她一直想來台灣走走,近距離觀察台灣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及環境,走訪各場館與表演藝術基地,如今終於趕在明年春季卸任執行長前成行。
文化部每年徵選並支援台灣團隊參加蘇格蘭「愛丁堡藝穗節」(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以「台灣季」(Taiwan Season)這個「國家品牌」概念,在藝穗節推出多檔節目,今年已是第11年。曾在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任職的麥卡錫約10年前接任藝穗節執行長,一路見證「台灣季」的轉變。
她30日將在台灣師範大學演說,分享藝穗節的成功經驗。
愛丁堡藝穗節標榜「給任何人舞台,給每個人(觀賞)座位」(to give anyone a stage and everyone a seat):這不僅是包容(inclusive),更是對藝術表現和言論自由的充分尊重。
「藝穗節不控制藝術家想說什麼、以及怎麼說」,麥卡錫告訴中央社。作品價值不由策展人論斷;只要找得到演出場地,任何藝術家都能成為藝穗節一部分。麥卡錫認為,這樣的自由應當符合蘇格蘭及台灣價值觀。
愛丁堡藝穗節發源於1947年,當時有8個未獲邀參加首屆愛丁堡國際藝術節(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的表演藝術團體自行另尋較小型、非正式的場所演出,與相對講求「高尚」的藝術節打對台。
隨著像這樣自行尋找表演舞台和觀眾的藝術家以及可供展演的空間越來越多,1950年代中後期,有組織的推廣行動開始浮現,藝穗節逐漸成形。
今天,愛丁堡藝穗節已不只是「正式的非正式藝術節」(an official unofficial festival),更是大型的藝術交易展會,以及驅動在地經濟和社區發展的強力引擎。
麥卡錫說,藝穗節每年吸引數以千計從世界各地前來尋找創新內容及「明日之星」的創意產業界人士,從表演經紀人、串流平台到影視製作公司都有,此外還有各國媒體。對藝術家而言,藝穗節不僅是與各國藝文圈同好交流、拓展跨國專業串連的平台,也提供國際市場露出契機。
麥卡錫舉例,曾在藝穗節演出的丞舞製作團隊(B.DANCE)後來與蘇格蘭國家舞蹈中心(Dance Base)及以Dance Base為基地、由60歲以上專業舞者組成的愛丁堡舞團Prime合作,去年在蘇格蘭推出融入台灣文化元素的系列演出,即為跨國交流合作的成功範例。
談及愛丁堡藝穗節的成功祕訣,麥卡錫說,除了藝穗節對「自由」、「包容」的堅持初衷不改,愛丁堡這個城市本身的特色也很重要。
愛丁堡有許多別具特色的古風石造建築、隨山坡起伏的街道與暗藏驚喜的曲折小徑,以及錯落有致的廣場和綠地,十分適合緩緩步行、沿路欣賞各式街頭或室內演出。除了劇場、音樂廳,酒吧、餐廳、咖啡館都可以是展演場地,例如近10多年來藝穗節最受歡迎的節目類型之一單口喜劇(stand-up comedy)即常見於酒館演出。
麥卡錫坦言,不是所有城市都具備與愛丁堡相似的條件。除了歷史、地理、長期累積的人文因素構成的先天優勢,持續性的基礎建設投資與維護,也很重要。
另一方面,麥卡錫對個人文化藝術生涯的願景,也促成藝穗節在她任內一再翻新成就,包括去年爭取到藝穗節歷來最大筆英國政府投資、2019年締造票券銷量最高紀錄,以及2021年在全球疫情趨緩後,成為率先恢復實體節目舉行的藝術節之一。
麥卡錫告訴中央社,她最感興趣的不是「為藝術而藝術」、也不是「辦活動」,而是思考文化藝術活動可以如何連結在地民眾、拉近世界不同地方的人群,並促進創意思考、激發想像力、讓人們的視野和心胸更開闊。
「透過藝術和各式活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好的改變」是她的熱情所在。麥卡錫說,她也很開心看到來自英國海內外的觀眾可以在藝穗節「感受台灣」、開啟對台灣的認識。
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組長陳斌全說,愛丁堡藝穗節的品牌效益以及與所在城市的互動,是世界各國,包括台灣,欲發展「節慶城市」的公、私部門競相仿效的對象;藝穗節對地方發展造成的正反兩面效應,也堪稱是教科書等級的範例。
陳斌全指出,麥卡錫去年在藝穗節「台灣季論壇」公開表示,「台灣季」已是藝穗節重要夥伴、「是時候訪問台灣」,駐英文化組隨即積極為她規劃訪台行。相信麥卡錫在台與專業人士及機構交流,可進一步瞭解台灣表演藝術生態現況;期待她未來在新的職務,能繼續支持台灣文化藝術的國際拓展,彰顯她訪台的背後意義。
她說,台灣每年在藝穗節都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呈現,藝術家在交流和演出過程展現的蓬勃能量也讓她印象深刻。她一直想來台灣走走,近距離觀察台灣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及環境,走訪各場館與表演藝術基地,如今終於趕在明年春季卸任執行長前成行。
文化部每年徵選並支援台灣團隊參加蘇格蘭「愛丁堡藝穗節」(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以「台灣季」(Taiwan Season)這個「國家品牌」概念,在藝穗節推出多檔節目,今年已是第11年。曾在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任職的麥卡錫約10年前接任藝穗節執行長,一路見證「台灣季」的轉變。
她30日將在台灣師範大學演說,分享藝穗節的成功經驗。
愛丁堡藝穗節標榜「給任何人舞台,給每個人(觀賞)座位」(to give anyone a stage and everyone a seat):這不僅是包容(inclusive),更是對藝術表現和言論自由的充分尊重。
「藝穗節不控制藝術家想說什麼、以及怎麼說」,麥卡錫告訴中央社。作品價值不由策展人論斷;只要找得到演出場地,任何藝術家都能成為藝穗節一部分。麥卡錫認為,這樣的自由應當符合蘇格蘭及台灣價值觀。
愛丁堡藝穗節發源於1947年,當時有8個未獲邀參加首屆愛丁堡國際藝術節(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的表演藝術團體自行另尋較小型、非正式的場所演出,與相對講求「高尚」的藝術節打對台。
隨著像這樣自行尋找表演舞台和觀眾的藝術家以及可供展演的空間越來越多,1950年代中後期,有組織的推廣行動開始浮現,藝穗節逐漸成形。
今天,愛丁堡藝穗節已不只是「正式的非正式藝術節」(an official unofficial festival),更是大型的藝術交易展會,以及驅動在地經濟和社區發展的強力引擎。
麥卡錫說,藝穗節每年吸引數以千計從世界各地前來尋找創新內容及「明日之星」的創意產業界人士,從表演經紀人、串流平台到影視製作公司都有,此外還有各國媒體。對藝術家而言,藝穗節不僅是與各國藝文圈同好交流、拓展跨國專業串連的平台,也提供國際市場露出契機。
麥卡錫舉例,曾在藝穗節演出的丞舞製作團隊(B.DANCE)後來與蘇格蘭國家舞蹈中心(Dance Base)及以Dance Base為基地、由60歲以上專業舞者組成的愛丁堡舞團Prime合作,去年在蘇格蘭推出融入台灣文化元素的系列演出,即為跨國交流合作的成功範例。
談及愛丁堡藝穗節的成功祕訣,麥卡錫說,除了藝穗節對「自由」、「包容」的堅持初衷不改,愛丁堡這個城市本身的特色也很重要。
愛丁堡有許多別具特色的古風石造建築、隨山坡起伏的街道與暗藏驚喜的曲折小徑,以及錯落有致的廣場和綠地,十分適合緩緩步行、沿路欣賞各式街頭或室內演出。除了劇場、音樂廳,酒吧、餐廳、咖啡館都可以是展演場地,例如近10多年來藝穗節最受歡迎的節目類型之一單口喜劇(stand-up comedy)即常見於酒館演出。
麥卡錫坦言,不是所有城市都具備與愛丁堡相似的條件。除了歷史、地理、長期累積的人文因素構成的先天優勢,持續性的基礎建設投資與維護,也很重要。
另一方面,麥卡錫對個人文化藝術生涯的願景,也促成藝穗節在她任內一再翻新成就,包括去年爭取到藝穗節歷來最大筆英國政府投資、2019年締造票券銷量最高紀錄,以及2021年在全球疫情趨緩後,成為率先恢復實體節目舉行的藝術節之一。
麥卡錫告訴中央社,她最感興趣的不是「為藝術而藝術」、也不是「辦活動」,而是思考文化藝術活動可以如何連結在地民眾、拉近世界不同地方的人群,並促進創意思考、激發想像力、讓人們的視野和心胸更開闊。
「透過藝術和各式活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好的改變」是她的熱情所在。麥卡錫說,她也很開心看到來自英國海內外的觀眾可以在藝穗節「感受台灣」、開啟對台灣的認識。
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組長陳斌全說,愛丁堡藝穗節的品牌效益以及與所在城市的互動,是世界各國,包括台灣,欲發展「節慶城市」的公、私部門競相仿效的對象;藝穗節對地方發展造成的正反兩面效應,也堪稱是教科書等級的範例。
陳斌全指出,麥卡錫去年在藝穗節「台灣季論壇」公開表示,「台灣季」已是藝穗節重要夥伴、「是時候訪問台灣」,駐英文化組隨即積極為她規劃訪台行。相信麥卡錫在台與專業人士及機構交流,可進一步瞭解台灣表演藝術生態現況;期待她未來在新的職務,能繼續支持台灣文化藝術的國際拓展,彰顯她訪台的背後意義。
- 記者: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28日專電
- 更多國際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