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煉:台灣職棒傳奇總教練的故事!

淬煉:台灣職棒傳奇總教練的故事!

淬煉:台灣職棒傳奇總教練的故事!
作者:徐生明   出版社:凱特文化   出版日期:2021-10-15 00:00:00

<內容簡介>

唯一自傳書 經典再版
徐生明,一個曾經令球迷又愛又恨的名字。
如今成為台灣棒球史上,永恆的記憶。
「我所追求的,不是當下可見的成果,而是希望可以在棒球歷史中留下一些足跡,對棒球界做出一些貢獻。在棒球界幾十年,若沒有對棒球界作出一些貢獻,那麼百年之後,誰還會記得曾經有個棒球教練叫『徐生明』?對我來說,辛苦走這一遭,就沒有意義了。」──徐生明

五、六年級的球迷對他一定不陌生,曾經他是最受球迷歡迎的味全龍教頭,以出其不意的的戰術以及特立獨行的帶兵風格令球迷驚豔,並帶領味全龍贏得三連霸;台灣大聯盟成立後,他也待過年代勇士,之後又重回中職擔任第一金剛、中信鯨隊的總教練,但球隊戰績持續低迷,再加上與球團行事風格不合,最後導致他離開球隊……老球迷對他的最初印象是一位優秀的蝴蝶球投手,從小就入選少棒、青少棒、青棒等國家隊國手,並以優異的球技讓球迷驚豔。

二○○三年,徐生明接任亞錦賽的總教練職務,徐生明帶領中華隊取得亞錦賽亞軍,取得奧運門票;二○○四年,徐生明帶著國人的期待抵達奧運,在國人與媒體高度期待下,最後僅取得第五名的成績,不滿的球迷情緒激動在網路上號召球迷要到機場堵人;同一天,徐生明因腎臟病住院開刀,更有球迷自願把腎臟捐給這位他們心中為國家鞠躬盡瘁的徐總教練。

這本書是徐生明第一次將他從小到大一路走來的棒球歷程公開的全記錄,除了有徐生明球員時代練球的點滴辛苦及教練帶兵的心得外,更有他對未來台灣棒球的願景與期望。《淬煉》是一本可以伴隨你激勵和成長的勵志好書,管理者可以藉由徐生明之帶兵方法獲得啟發,更是棒球迷不能錯過的台灣最傳奇總教練唯一自傳。

你的有形生命看似結束了,但只要還有一個人記得你,那麼就像傳說中的「龍」一樣,你的樣子,永遠都在,在所有愛你的人心中。─謝榮瑤(徐生明遺孀、中華民國徐生明棒球發展協會理事長)

★本書特色:

本書初版發行於2007年,收錄了徐生明從小到大的傳奇事蹟。自傳式的文字,讀者得以貼近他最真實的內心世界。2013年,徐生明猝逝,這本書彷彿代替他活了下來,繼續影響著這個世界上的人。2021年再版,除了重新設計封面之外,遺孀謝榮瑤女士也親自撰寫序文,述說先生所留下來的記憶與精神,句句動人有力,賦予這本書更深重的涵義

★名人推薦:

謝榮瑤│徐生明遺孀、中華民國徐生明棒球發展協會理事長
婁靖平│人間福報數位副總編輯、聯合報體育組前召集人、棒球記者作家協會前理事長
曾文誠│資深球評
黃麗華│資深棒球記者
謝中川│學思動力執行長、臺中成棒隊領隊
鍾裕能│前蘋果日報體育中心主任、資深棒球記者
◎特別收錄初版蔡詩萍專文導讀
◎特別感謝 味全龍職業棒球隊

★目錄:

第一部 緊握手中的紅線球
暖身-我的棒球起源
1.1美濃的博士夢和棒球夢
1.2一切從單純的喜愛說起
1.3一心只想為國爭光
1.4艱困時代的國家驕傲-金龍少棒隊
1.5世界冠軍-台南巨人少棒隊
1.6紮實的基礎訓練才有未來的成就
1.7基礎教育若好,台灣棒球就強
1.8美和中學-上下齊心
1.9甄選進入文化大學
1.10韓國最佳投手
1.11第一位擁有碩士學位的總教練
1.12在韓國的生活點滴

第二部 平內憂-帶兵哲學
第一局 職棒史上最年輕的總教練
局 三十二歲的職棒總教練
局 第一次離開味全龍隊
局 回鍋味全龍,歷經重整,締造三連霸

第二局 三連不霸的雷公與屢戰屢敗的金剛
局 龍隊解散,轉戰台灣大聯盟
局 離開台灣大聯盟,回到中華職棒聯盟
局 兩個聯盟,四支球隊

第三局 帶兵嚴厲-球場上的老大
局 球員都怕徐總?
局 明星球隊VS球隊明星
局 球團、教練、球員的三角關係

第四局 黃金72小時:2003亞錦賽與2004雅典奧運
局 黃金陣容?2003亞錦賽
局 調度失利?2004雅典奧運
局 激情過後的冷靜!論亞錦賽與雅典奧運

第三部 撫外患-外部環境
第五局 職棒簽賭,黑道威脅不屈
局 職棒簽賭從來沒有中斷過?
局 黑影幢幢-跟蹤與刺殺
局 棒球人應盡的本分

第六局 「天使與魔鬼」-球迷與媒體的印象
局 口才便給最受媒體喜愛
局 我看台灣棒球球迷
局 台灣球迷要的是什麼?

第四部 觀未來-未來十五年,台灣棒球怎麼走?
第七局 狹小的台灣棒球市場
局 台灣可以容得下兩個聯盟?
局 球員外流造成台灣棒球素質下滑?
局 全方面的提升才能拓展台灣棒球市場

第八局 談台灣裁判與賽制
局 另類的「三個第一」的總教練
局 對抗體制,尋求體制內的改革

第九局 二軍制度的建立
局 球團?財團?
局 二軍制度的建立對聯盟的影響
局 論國內代訓制度與二軍狀況

第五部 論人生-談人生健康
第十局 拚人生這一局-洗腎與換腎
局 球場半生,犧牲自己的健康
局 重大人生決定-換腎手術
局 球場重生,徐總霸氣不再?

未完的球賽-談未來規劃
離開中信的始末
我對自己職棒生涯的規劃
我現在追求的
未來的生涯規劃
對年輕球員的期許
人生規劃比什麼都重要

※附錄-徐生明編年大事記

<作者簡介>

徐生明
一九五八年九月十一日出生於高雄美濃,二○一三年八月二十四日卒於台北。
處女座,教練背號:85 身高:一七三公分、體重:七十五公斤
從球員時代就是國家隊的常客,更曾於一九七四年第十四屆世界青少棒賽中,台灣對美西之戰,飆出十五K平大會紀錄。一九七一年世界少棒冠軍隊成員(於「全國少棒選拔賽」中對台中金龍隊投出完全比賽),一九七四年擔任中華巨人隊並創下單場十八K之紀錄;一九七三~七四年,世界青少棒冠軍隊成員;一九七五年創下七局十五K,平大會紀錄,一九七五~七七年世界青棒冠軍隊成員(一九七五年於世界青棒賽對布羅瓦郡的冠軍戰中,以4比0完封勝,並創下單場16次三振的世界青棒賽記錄);一九八三年亞洲盃成員;一九八四年效力南韓化妝品隊,並拿下該年度最佳投手的殊榮。
拿手球路「大幅度下墜球」與「蝴蝶球」,最讓對方打者頭痛,是台灣棒球史上投手蝴蝶球投最好的投手。
三十二歲成為中華職棒最年輕的總教練,歷任味全龍投手教練、總教練;時報鷹投手教練;中華隊總教練(一九九五倉敷亞錦賽);味全龍總教練;台灣大聯盟雷公總教練;第一金剛總教練;中信鯨投手教練;中華隊總教練(二○○三札幌亞錦賽、二○○四雅典奧運);中信鯨總教練;興農牛總教練、技術顧問;義大犀牛總教練。
一九九七~一九九九年帶領味全龍隊拿下三連霸,並成為該年度之中華職棒年度最佳總教練。教練生涯戰績累積715勝-695敗-46和(勝率0.507)

★內文試閱:

‧推薦序

再版推薦序
在「龍」身上,看到你的樣子
謝榮瑤(徐生明遺孀、中華民國徐生明棒球發展協會理事長)
經過了十多年,這回味全龍球團主動提起,要規劃關於你的主題活動球衣引退日,預計將二○○七年發行的《淬煉》,再版推出。讓資深球迷,重新回顧你的過去、新加入的球迷朋友,有個能夠細細品嚐、認識你的機會。
是的!你沒聽錯,是味全龍球隊!
當他們希望我能為這次再版,說些什麼、寫些什麼的時候,我心情起了波動、淚流不止。腦中時間開始倒轉過去,八年多來的點點滴滴又再次浮現,而最後出現的一幕畫面,就是你在家裡客廳倒下的樣子。
在外,大家都說你是優秀的職棒總教練,也曾是為國家爭取無數榮耀的好選手。但在我們家,你就是長輩眼中孝順的兒子、孩子們心中的好爸爸、也是疼我、保護我的好先生。
一直到你離開之後,才真正認識外界對你的尊崇,因為二○一二年你推動的「美濃少棒十年培育計畫」,在你離世之後,鄉親們都希望能夠延續下去,為了你的棒球夢及美濃想打球的孩子們,這九年來,我承接了許多無以回報的外界恩情,都是因為你在過去幾十年所建立的深厚基礎,讓大家願意來幫助我照顧這些美濃孩子,我心中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要跟你分享的事,還有好多好多,只是不知道我每次跟你說的,你有沒有都聽到了呢?我相信一定跟以前一樣,你都有聽到,因為在家裡你就是個「超級暖男」,非常疼我、照顧我和孩子,不管大小事都會幫我做最好的安排。
承接了你的棒球夢,讓打球的孩子打好根基,能夠有更好的出路,雖然籌備、募款一路上跌跌撞撞,但是我一直抱著感恩的心堅持下去,辦比賽今年也來到第九屆,當年你親自招募來的小球員貴元,去年參加選秀成為中信兄弟的選手。還有俊豪,今年也加入了富邦悍將。
你播下的美濃棒球種籽,如今在職棒圈開花了:貴元、俊豪不僅成為美濃學弟的好榜樣,更主動回饋、資助協會繼續推動計畫。所以你不用擔心我,因為一棒接一棒,我相信生力軍只會愈來愈多,絕對不會讓夢想落空。
除了這些生力軍,還有我們曾經走散的老朋友,那個你最愛,卻又讓你遺憾無比的味全龍隊,在魏三董的重啟之下,它回到職棒了,相信你在另一個國度都看到了。這幾年,或許外界有些不同的聲音,但是三董重啟味全龍隊之後,不僅讓偏鄉許多打棒球的小孩,多了一個舞台。將資源觸及到更需要的地方,也資助愛打棒球的女孩,讓她們有「頂新和德女子棒球隊」這個舞台可以發揮。
相信這些對於棒球發展有幫助的事,也都會得到你的支持與認同吧!
過去你得意的兩位子弟兵:葉君璋接下你的棒子,成為龍隊復活後的首任總教練;泰山則擔任打擊教練;還有與你共事最久的老夥伴「斗哥」黃煚隆,現在在二軍培養新秀,傳承經驗。這一群新一代的小龍們,都很努力、很爭氣要將過去味全龍的精神,繼續傳承下去。相信他們一定會愈來愈茁壯,再次帶領龍迷回到最美好的時光。
我回想到現在才發現,儘管時間在走,但原來你一貫專注看待棒球的精神,至今還深深影響著許多後輩。
謝謝你過去照顧與保護我們這個家庭,雖然因為工作常常出門在外,但我們一直都知道,你真的非常疼愛我們一家人。
最後要告訴你的是,你一定知道去年我比你多了一個新角色,那就是「阿嬤」。小外孫女很可愛,有著一雙很漂亮的眼睛,有人說像你。等她長大一點,我會一點一滴地告訴她你的故事,讓她跟我一樣,永遠愛你,而且以阿公的棒球人生為榮!
你的有形生命看似結束了,但只要還有一個人記得你,那麼就像傳說中的「龍」一樣,你的樣子,永遠都在,在所有愛你的人心中。
對你的承諾,我也會持續地努力下去,期待有一天,讓想瞭解你的球迷更清楚關於徐總的故事。

棒球場上的哲學家
婁靖平(人間福報數位副總編輯、聯合報體育組前召集人、棒球記者作家協會前理事長)
聽徐生明說話,永遠不會覺得無聊。他不但是傳奇總教練,更是棒球場上的哲學家。
採訪職棒二十多年,不管在中華職棒,還是台灣大聯盟,最喜歡碰到徐總,只要有他在,就不愁沒有新聞,這位沒有架子的總教練,從沒讓媒體空手而歸。
徐總除了講技術,還會聊生活,厲害的是,他有辦法把自己的想法,完全地結合在一起。採訪他是我記者生涯裡,最幸福、也最樂在其中的享受。
除了口條、思路清晰,外表看似嚴肅的徐總,還有一顆細膩的心。
某場在天母棒球場的比賽賽前,我在記者室裡吃泡麵,剛好徐總經過,對著我說:「今天比賽叫大家打快一點,賽後帶你去吃飽一點」。
後來,我們吃了很棒、很豐富的韓國料理,雖然不是第一次和徐總吃飯,但那一餐的滋味,至今難忘。因為兩週後,他就永遠離開我們了。
《淬煉》是徐總留給大家的記憶。在書中,看得到他的全貌,還有永遠無法被取代的用兵哲學。

做人要讓人看得起
曾文誠(資深球評)
那天我記得很清楚,媒體同業打電話和我說:「徐總走了!」我還直覺地問:「徐總要去哪一隊?」天真地以為那所謂的「走」是要換隊而已,結果竟是永遠碰不到面的「走了」,永遠的永遠。
但很奇怪的是,我直到今天仍覺得他依然在。或許徐總一直那麼鮮明地活在我們心中。大家都記得他,我試圖在想,一個人的成就究竟如何定義?我的答案是,不在於他做了多少事,而是他影響了多少人?
至少他深深地影響了我。有一次和他一起搭車回台北,起點是台南棒球場,車主是統一獅的李聰智教練,同時也由他負責掌握方向盤,副駕駛座上正是徐總,後座除了我沒有其他人。那一路上有點小塞車,也感謝交通沒有太順暢,我們有更多的時間聊天,徐總也很清楚(或平常就明顯可看出來)我愛聊棒球,所以一路上可以說是知無不言。好似經過台中不久吧!我問他:「好的棒球教練有什麼標準?」徐總的答案是:「好的教練是狀況未發生前就想好所有應變的方式;中等的教練是狀況發生後才想解決之道;最差的是狀況來了還手忙腳亂。」這句話我印象很深刻,徐總把好教練的標準定義出來,有點近似我們熟知的「先知先覺」、「後知後覺」及「不知不覺」三階段。雖然這麼多年後,我對於什麼叫做好教練,愈來愈覺得難以清晰定位,但當年徐總的三階段論述,的確讓我點頭不已。而事實上他在執教工作上,也將這個論述奉行得很好,常在狀況沒有發生之前就先想好對策,所以那些年在場邊轉播席上看徐總調度的確很明快,也很果決。
夜行車一路繼續往北,忘了究竟是在哪一段路上徐總聊到他的個性,也忘了是聊到什麼事情點開這個話題,但清楚地記得徐總面向前方夜色,對向車道的物體快速地後退著,徐總沒有回頭地說了句:「做人要讓人看得起!」。不確定這句話是對我的一種勸勉,還是對自己人生行事風格的再確認,但就是對這八個字「做人要讓人看得起」記得無比清楚,但真的好可惜,以為和他相處的時間還多得很,所以就沒有往下問。或許,他的人生、他的棒球路就是走一條「做人要讓人看得起」的路,所以那些事,例如明明是一九八三年拿下奧運資格賽中華隊的一員,但到美國參加洛杉磯奧運名單卻沒有他,最後選擇遠去韓國打球證明自己,並且還拿了個碩士學位;身為職棒總教練,陣中明星選手大半以上被競爭的另一聯盟挖走,但他仍帶著別人眼中的雜牌軍完成隊史的三連霸;拿下三次冠軍的球隊竟無預警地解散,徐生明還是努力找到自己的舞台,並兩度將球隊帶進總冠軍戰。
「做人要讓人看得起!」徐總一直是這句話的實踐者,且深深影響我往後的行事風格,以及在社會立足的標準。
一個人的成就究竟如何定義?不在於他做了多少事,而是他影響了多少人?我深信不疑。

有先見之明的棒球人
黃麗華(資深棒球記者)
轉眼間,徐總已猝逝八年了,不時還是會想起他。
好想重溫在球員休息室,和他聊天,聽他發表對棒球的看法,可惜這些場景只能留在回憶與夢境裡。
我是在一九九一年中華職棒二年春訓開始採訪職棒新聞,第一個接觸的總教練就是徐總,緣分就是這麼奇妙,一個小記者和一位鼎鼎大名的棒球教頭,竟然能串起長達二十多年的情誼。
記得在十多年後的某一天,徐總向同業提起與我相識的過程、時間、地點,與我當時服務的報社,他都記得一清二楚,讓我受寵若驚。
在三十五年的記者生涯中,認識無數的棒球教練與選手,徐總是我見過最聰明的棒球人,不論在球場上指揮調度,或是球場外待人處事,徐總都有一套過人的原則。
他是少數在兩個職棒聯盟都受到禮遇的教頭,也能免於職棒與棒協對立的衝擊,他更懂得運用自身影響力去回饋棒球界,期許台灣棒球有更好的發展。
徐總對棒球的熱忱是一輩子的,過程中參雜著許多喜怒哀樂,看著他帶領味全龍締造三連霸,在球場激動落淚;味全龍宣布解散時,他也為球員何去何從發出不平之鳴。
二○○四年雅典奧運前,醫生警告他的身體出了問題,他還是堅持帶隊出國移訓、挑戰奧運,結果換來必須換腎的殘酷事實。
二○一○年總冠軍賽失利,大概是徐總生涯的低谷,領軍的興農牛隊在一面倒被看好奪冠的情況下,竟被兄弟象隊橫掃出局,他被下放二軍,在合約未走完時,回到母校美和中學指導球隊;之後他提出「美濃少棒十年培育計畫」,親自指導故鄉的孩子打棒球,看著一位職棒大敎頭不厭其煩地教導,不禁覺得他們好幸福喔。
「美濃少棒十年培育計畫」如今開花結果,出現第一位職棒球員劉貴元,相信徐總在天上應該會很欣慰。
徐總過世時,我不禁想著,如果他依照義大球團所規劃,接下領隊職位,而不是勞心勞力的總教練,是否就能避開猝死的命運。
安慰自己的想法,就是老天爺認為他在人世間的任務已完成,要召回來另有任務安排。只是我第一次在夢裡與他相遇交談,就是在星空下的棒球場,原來他去仙界當總教練了。
徐總在棒球界享有盛名,被稱為「魔術師」,因為他很會贏球,很會出奇招;他也不怕得罪人,勇於挑戰高層,對於聯盟或是裁判有不滿,都會表達出來。
最令人佩服的是,他不僅是提出問題,也會找出解決辦法,我當時很期待他能有機會出任聯盟祕書長,把棒球理念付諸實現。
在採訪生涯,能與這樣的傳奇教頭長時間相處,我受益良多,而且他的記憶力超好,隨便聊到某個他參與過的比賽,都能很快在腦海中找出關鍵的調度。我曾對他說,應該把這些大小事記錄下來,免得失傳了,他笑著對我說,「放心啦,我都記在腦袋裡。」
沒想到世事難料,徐總在二○一三年八月二十四日比賽結束後,回到家發生心肌梗塞,送醫急救無效過世,享年五十五歲,精彩棒球人生突然劃下句點。
幸好他在二○○七年出版《淬煉》這本書,詳述他從少棒到職棒的歷程,也是台灣棒球輝煌年代的縮影,知道徐總的朋友能重溫他的風華歲月,棒球新朋友更要拜讀,以瞭解台灣棒球發展的過去與現在,還有未來的可能發展,因為徐總是有先見之明的棒球人。

以棒球淬煉了不凡人生,也以自己淬煉了台灣棒球魂!
謝中川(學思動力執行長、台中成棒隊領隊)
徐生明,隨手google這個名字,就會出現如銀河般宛若神跡的諸多介紹與紀錄
屬於我們這個世代的人,都有在半夜起床看棒球的經驗,那是一整個世代的共同記憶。台灣人心中對於棒球世界大賽的記憶,就是從台灣的小巨人們力退大美國,勇奪世界少棒冠軍開始。在那個最黑暗的時代,小巨人們以棒球讓希望的陽光冉冉升起。而徐生明,就是這些代表「希望」與「勇氣」的名字中的一員,這是徐生明球員時代的高光時刻,就如同他的蝴蝶球般,翩翩飛舞在台灣人心中。想起來,嘴角都不禁泛起笑意。
累積了數十年的棒球養分,台灣終於在民國七十八年迎來了職業棒球,台灣人以「國球」美譽表達了對於棒球無限的崇敬與無可取代的意義。「即使一支安打都沒有,我也有辦法贏球」,這是我印象最深的徐生明名言。在當時,「棒球魔術師」、「神算子」都不足以形容對徐生明所代表的「史上最多勝職棒總教練」的滿滿敬意。而徐生明老師所培育出來的一代代棒球人,也正為著台灣棒球這棵大樹,在屢屢遭受挫折時還能屹立不搖而努力,開枝散葉,在各個領域裡始終不悔地奮戰著,這才是徐生明老師永不被遺忘的淬煉紀錄。
對於徐生明老師的種種印象,大多來自於電視轉播與媒體報導,很美好,但卻是很有距離的美好。直到我認識人稱「師母」的徐生明夫人─謝榮瑤女士。在催生味全龍球隊復活的一場龍隊傳奇球員的餐敘中,師母憶起徐老師在味全龍時帶領台下所有子弟兵們,完成三連霸的美好時光,以及為了延續徐生明對於棒球的夢想與熱愛,而成立的「中華民國徐生明棒球發展協會」。然而,沒想到協會卻是居無定所,幾年來都是處處打游擊的無奈。那一瞬間,我既驚訝又感慨,這怎麼是台灣對待一個棒球傳奇者的方式呢?秉持著某位敬重的長輩常說的:「要有為人『提燈照路』的精神」,我們當下承諾提供了一個安適的場所給師母,讓協會終於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家,這裡開始進駐了許許多多屬於徐生明老師的歷史照片、獎座、獎牌、與紀念品,而這小小天地,瞬間如蝴蝶般幻化成徐生明永恆不朽的精神空間,堅韌硬頸,璀燦輝煌。
很為徐生明老師感到慶幸,有一位如此思念並持續承繼您棒球精神的師母,八年多來還日日夜夜地為著更圓滿您的棒球夢而四處奔走。
徐生明老師,您以棒球淬煉了不凡人生,也以自己淬煉了台灣棒球魂,更淬煉了師母對您一生的承諾與守護。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鍾裕能(前蘋果日報體育中心主任、資深棒球記者)
《淬煉》是已故職棒總教練徐生明的自傳,雖然是自傳,而且只記錄到二○○七年,尚有未完成的故事待補,卻依舊值得推薦大家閱讀。尤其中華職棒的球迷,以及各層級的球員,特別是味全龍的球迷和球員,更是需要瞭解「徐生明」三個字在台灣棒球歷史的地位。
徐生明,是台灣史上首位碩士總教練。三十二歲就接掌味全龍兵符的他,也是史上最年輕的的總教練,第一位帶領球隊三連霸,第一位生涯達成500勝、700勝里程碑的總教練,更曾是台灣職棒史上最多勝的總教練。光這些,就有足夠吸引力和理由,讓您去認識他。
出生在高雄美濃淳樸農家的徐總,一開始接觸棒球,只是單純出於對棒球的喜愛,但這份單純和喜愛,成就了他一生在棒球路上的豐功偉業。僅管只有短暫的五十五年,卻是那麼豐富、精彩,而他熱血、鐵血又柔情的「徐氏帶兵風格」,更為他贏得「棒球魔術師」的美名。
但就如他所說:「一些人總是看到成功人士光鮮亮麗的一面,而誤認成功得來容易,其實所有成功都是經過一番艱辛,沒有任何成功是從天而降的。」徐總的成功,是那份「不服輸」的精神堅持出來的,也是一點一滴努力累積出來的。
他在書中提到,「到了球場我就不由自主的嚴肅起來,球場是球員工作的地方,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就要認真看待球場上的每一件事,因為我這樣要求自己,所以也很自然也以同樣標準去要求隊上的球員。」
徐總認為職棒球員要靠表現去爭取球迷的支持,必須全力表現,才對得起球迷,對得起所拿的薪水,只要心裡時時想到這些,自然不會偷懶,不會想輸,更不會在比賽中放水。而球員除了認真將自己的棒球生命發揮到極致,更要思考如何將球員的生命延續到球場外,包括理財、生涯規劃等等,不要做一個離開球場,什麼都不懂的人。
在這本書中,同時看到徐總對棒球的態度、對恩師和前輩的尊重及倫理,他的念舊和柔軟,還有對太太、家人的感謝。而他極富哲理的看法、布局和謀略,也證明了「好的運動員,絕不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徐總說:「我喜歡挑戰,帶一支強隊拿冠軍沒有意義,若能帶一支體質不好、改善後拿冠軍的球隊才有成就感」,以及二○○四年接任雅典奧運中華隊總教練時問自己:「怕不怕輸?如果怕輸的話還談什麼挑戰自己?如果因為怕失敗就不敢去接代表榮耀的中華隊總教練,那麼一直以來挑戰自己的信念,又算什麼?」看得出他堅持的信念和個性。
而他在書中提到,一生追的,是希望可以在棒球的歷史上留下足跡,對棒球界做出一些貢獻,百年之後,有人記得曾經有個職棒教練叫「徐生明」,這一點相信他絕對做到了,而且無庸置疑。
《淬煉》在二○○七年出版,相隔十三年後再版。雖然當初的時空已有很大的轉換,台灣的棒球環境也有很大的改進和不同,但「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徐總很多的見解,仍值得學習,並應用在我們的人生和工作上。所以,如果您是棒球員、棒球迷,這本書絕對值得看;如果您不是,也推薦您不妨可以看看。

‧導讀

初版專文導讀──徐生明的《淬煉》
一段台灣棒球的個人最佳見證
蔡詩萍(文化觀察者、資深棒球迷)
徐生明的《淬煉》,絕對不是台灣第一本關於棒球人淬煉自省的書,但我很確定,它絕對是有著完整經歷的台灣棒球人,對棒球界誠懇發聲,能產生貢獻火花的一本重要的「淬煉之書」。
徐生明理應在台灣棒球史上,佔有不可抹滅的地位。他從少棒打起,是知名的台南巨人少棒隊成員(一九七一年),隊友包括王牌投手許金木(四年級後段班與五年級前段班的棒球迷,無人不知這位投手丘上的「哈麥二齒」吧),以及後來在各級棒球都揚名立萬的李居明、葉志仙等名將。
青少棒時期他是「美和中學」的青少棒、青棒球員,「北華興、南美和」的對戰,是當年青少棒與青棒比賽最精彩的賽事。大學時代徐生明進文化大學,繼續打棒球,昔日的「南美和、北華興」對戰,延伸到大學棒球裡的「文化與輔大之爭」。這都是那年代,台灣棒球在有限的資源分配下,不得不然的棒球發展背景。就像徐生明說的:「一直到呂明賜那屆開始(約一九八二年以後),北體等校棒球教育逐漸發展,中學球員的選擇也漸漸多了,華興到輔大,美和到文化的界線藩籬也逐漸破除了。」這本書的讀者別忘了,到了上世紀九○年代,北體已是大學棒球與成棒球員的重要培訓園地,近來揚名美國大聯盟的王建民,便是出自北體的球員。
成棒時代的徐生明,投手丘上的耀眼程度,確實被郭泰源與莊勝雄蓋過,但他則更早的比一般球員多了一份邊打球、邊唸碩士學位的「旅外經歷」,他有機會進入尚未發展職棒的韓國業餘球隊投球,在韓國接受的磨練與對韓國民族性的認識,徐生明坦承,那是他教練生涯裡兩個重要的「總教練性格與帶兵模式」養成階段之一,另一個則是美和中學時期接受曾紀恩、宋宦勳、李瑞麟三位教練的教導(這又是一段值得注意的棒球歷史,這三位教練,加上他們的徒弟徐生明,四人後來都成為職棒球隊的總教練,傳為佳話,更是棒壇傳奇)。
徐生明在職棒的經歷,尤其獨一無二。他雖無緣成為職棒場上的一線球員,卻是職棒界最年輕的總教練,他兩度進入中華職棒,先後擔任味全龍、中信鯨總教練及時報鷹的投手教練,領導味全龍完成三連霸。還在「台灣大聯盟」擔任過雷公隊的總教練。兩段不同聯盟的閱歷,不僅讓他成為最有資格「論述」台灣職棒發展史的棒球人,同樣的,也讓他對台灣棒球「職棒化過程」裡的缺失與瓶頸,有了最貼身批評的制高點。
他對職棒簽賭的痛恨與防範之道,有深沈的見解;他對職棒分裂成兩個聯盟的來龍去脈,與兩聯盟各擅勝場的優劣比較,依然對中華職棒整合後的蹣跚路程,具有參考價值;他提供了棒球迷在「看熱鬧」之餘,如何深入職棒球隊運作的幕後,去瞭解球隊訓練與經營的細節,這是提昇棒球水準絕對需要的「看門道」過程。我特別喜歡這本《淬煉》裡,徐生明在「兩個聯盟,四支球隊」那一節,暢談訓練與管理球隊的「種種細節」。西方諺語說得好,「上帝在細節裡」,相對的,管理學也告訴我們,「魔鬼在細節之中」,細節抓得住或抓不住,是一個企業、一支球隊迎向天堂或邁往地獄,最關鍵的分野點。
徐生明花了不少篇幅,反省自己的職棒總教練生涯,雖然不無「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邁之情,但他畢竟還很年輕,絕非「老驥」一匹。不過年近五十,按理講,依然可馳騁棒壇,效命球場,但他退出中信鯨總教練職位後,這幾年竟然只是在場邊論戰,扮演球評家角色,這對「硬漢性格」的徐生明,多少是另一種「被場邊化」的悲情吧。我記得在徐生明動過手術後,我在一次廣播訪問裡問他近況,他感嘆的說:「自認處於棒球閱歷與人生體驗最成熟的階段,卻無球隊可帶。」這其中,飽含了多少無奈,又是對台灣棒球界複雜的人際生態,多大的一種感傷啊。
《淬煉》一書中,對幾起台灣職棒的公案,徐生明亦做了交代。味全龍何以在三連霸之後,無預警的「解散」,看來連時任總教練的徐生明亦一頭霧水,如墜五里霧中。但徐生明的「硬漢性格」,無礙於他對兩支擔任過總教練的中華職棒球隊管理階層做出評價,他對味全龍毫不插手人事與球隊訓練,給予了高度評價:相對的,他也抱怨中信鯨從未給予總教練在人事上絕對的主導權。
這番比較,固然有徐生明個人的實際體驗,但放置於台灣棒球的文化脈絡來檢視,則不但反映了不同的企業體,對經營職棒球隊的不同心態,更嚴重的是,經營階層與管理訓練階層的心態迥異,很可能會繼續扭曲台灣職棒的成長之路。
若以王建民所屬的紐約洋基隊為對照,不難看出這差別的重要性。洋基戰績不佳時,總教練托瑞的壓力極大,可是球團經營者在球季當中,必然全心全力的支持總教練,球季結束檢討戰績時,固然不留情面,然而一旦確定球隊領導階層留任時,選秀、挖角與安排球員出場的責任,照樣授權球隊管理階層。理由無它,唯「信任」而已!
信任總教練,不光是口頭示惠而已。徐生明在總結台灣職棒未來前景時,語重心長的說「要師法國外的科學化訓練」,而科學化訓練有兩個要件,一是球團要不要投資,二是教練會不會用。投資,是考驗投資職棒之企業的遠見程度;教練會不會用,則是球隊經營用不用心的指標,同樣也考驗企業的遠見。徐生明對國內職棒的總教練養成過程,頗多批評,長遠來看,不也是憂心職棒經營者若無心長期培養總教練,一心想的只是「速成」、「速效」時,表面上看,似乎明星球員一退休立即可轉業成總教練,好不拉風,然長期以往,對職棒好手退休生涯卻可能產生極誤導的偏差,讓球團與球員誤以為「好的教練」與「明星球員」,不過是一線之隔而已!但總教練的養成過程,以及教練團中各專業教練的培訓,乃至於二軍教練的吃重角色,通通在這種速成文化裡,給忽略掉了。
台灣棒球發展的瓶頸,透過徐生明的《淬煉》,他看到的現象與問題,未必全是別人所未見,可是經由他這位完整資歷的棒球人,直接而坦率的指出來,卻不得不讓球迷們,豎起大拇指,讚他是條棒球硬漢。以美日棒球百年以上的歷程來對照,台灣的棒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仍有很多關卡要突破。棒球,是講究細膩的運動;職棒,是把經營、訓練、管理、行銷與娛樂等多樣性特色,集於一爐的精彩運動,台灣需要更多「棒球圈內人」的深刻自省,以及不吝賜教的批判精神,來提昇職棒水平。
這是徐生明總教練半輩子棒球生涯的「淬煉之作」,應該也是他期盼後半輩子眼見台灣棒球更上層樓的「心血之作」。台灣棒球迷與棒球圈內人,應以大動作,回應這條「棒球硬漢」的誠懇發聲。
(本文寫於2007年)

‧摘文

第4局
黃金72小時:2003亞錦賽與2004雅典奧運
局 黃金陣容?2003亞錦賽

舉國矚目的亞洲錦標賽
在二○○四年的雅典奧運之前,台灣在棒球項目已有十二年之久沒有進入奧運比賽。所以在國內,眾人對能否重回奧運殿堂有很高的期待,期待能像十二年前,中華隊能打進前四強,並進而奪牌。
每四年舉辦一次的奧運,不像其他國際性比賽每年都有賽程,奧運象徵著最高的體育榮譽,因此,國人的期待也特別高,期待太高一旦落空,有時情緒一時無法轉換,反而是一個嚴重的打擊。
棒球一直是國人心目中的「國球」,而奧運棒球則是國人長久以來期待參加的項目,我國國家棒球隊曾經在一九九二年打進奧運,最後獲得銀牌,當時比賽盛況空前,大家都非常興奮,當國家棒球隊成員凱旋回國,更是受到空前的歡迎,可惜之後國家代表隊卻總是和奧運資格擦身而過。
要奪取奧運資格,首先要先在亞錦賽取得前兩名的成績,因為亞洲只有兩個名額,但眾所周知的,亞洲除了中華隊外,日本和南韓更是長期霸佔亞洲區前兩名的強隊;因此,要打進奧運,坦白說,至少必須贏過南韓或日本其中一隊,才比較有勝算,之前我們有幾次機會,但都差一點晉級。
二○○三年,我接任亞錦賽的國家隊總教練,這算是第二次接手(一九九五年第一次,我失敗了)。中華隊的選手與教練團組成程序其實是一樣的,需要經過棒球選訓委員的審核,但事實上,選訓委員只是監督而已,並不會實際去參與訓練或是干涉教練團的計畫,真正參與訓練的是國家隊的教練團,這模式是很好的。
二○○三亞錦賽的陣容,被當時國人與媒體譽為「最強的黃金陣容」,許多旅外好手的加入,讓我們相當期待,不管是在日本職棒打拚的張誌家,還有在美國打拚的王建民等,當然國內職棒好手更是每場國際賽都必定參與,但中華隊不管是參加任何國際賽,亞錦賽或世界盃,旅外選手的加入常會左右中華隊的實力,也因此有時我們會過度依賴旅外球員;坦白說,旅外選手確實是中華隊的主力,所以教練團常會對旅外選手寄予厚望。

旅外選手的罩門
旅外球員雖好,但對教練團來說也不是全然零缺點,旅外選手畢竟是屬於國外球團的資產,縱使他們順利徵召,回台為國效力,但往往也只能在賽前歸隊,常使教練團無法在賽前清楚掌握球員的近況,因此旅外球員的變數也很大,這是最讓教練團頭痛的地方。
教練團只能在很短的時間做出判斷,評估球員身體狀況是否適合出賽,或在很短時間內讓球員調整的最佳狀態,要是到時候狀況不佳,用了反而誤了比賽,因此要怎麼運用旅外球員也是讓教練團頭痛兩難的地方。
以二○○三的亞錦賽來說,當時國內外的棒球球季大多在九月中旬就已結束,但亞錦賽在十一月五號比賽,這中間有三個多月的時間,球員沒有任何練習或比賽,教練團不曉得這三個多月內,球員的狀況如何,有沒有受傷或舊傷復發等狀況發生,這些問題都必須要考慮,也因此讓當時的教練團很傷腦筋。
像陳金鋒,考慮到可能有一些舊傷,所以讓他專心在打擊上,擔任指定打擊(DH),減輕壓力與體能負荷,還有王建民,當時狀況並沒有調整到最佳狀態,所以表現並沒有亞運會時那麼好;而張誌家,也曾經一度對自己信心動搖,擔心自己的狀況不足以應付比賽,後來透過不斷訓練與調整,才恢復了自信;另一名旅日投手許銘傑,也曾因信心不足,一度想要放棄,直到經過家人溝通後,才參與亞錦賽。
當時旅外選手大致上有這樣的問題。
至於國內選手,我們比較擔心的是投手部分,雖然國內成績不錯,但因賽季操勞,一些好選手都有傷在身,再加上短期比賽是否能將身體狀況調整到最佳狀態,也讓教練團很難預料。

亞錦賽前的情報戰
以日、韓兩國以往的水準來看,都比中華隊稍高,尤其是日本隊,平均水平都要高出我們許多,日本隊在亞洲幾乎囊括了大小比賽的冠軍,亞錦賽只要進入前兩名,即可取得奧運的門票(編按:亞錦賽決賽隊伍共有四隊,分別是中華隊、中國大陸隊、日本隊與南韓隊,採取單循環賽制,誰取得最多勝則是冠軍,名次依勝場數排定。)因此對日、韓的戰略尤其重要。
在評估各隊實力後,日本隊很明顯的高出其他三隊,是奪冠的熱門,因此我們的戰略目標在於「搶二」,為了搶二,就必須贏過南韓與中國大陸隊,中國大陸雖然實力較之前成長,但和中華、南韓、日本還是有一段差距;比較難纏的是南韓,南韓隊的組成不僅有南韓職棒隊的菁英,更有大聯盟徵召的球員,實力和我們不相上下,甚至在一些國際媒體的評估中,南韓的實力還比我們略高一籌。
因此教練團當時把首要目標放在打敗南韓隊,雖然在國外媒體的評估中,中華隊的實力稍差,但這種短期比賽,雙方實力若很接近,勝負其實很難預料,而且比分往往不會太懸殊,所以我們還是很有希望能夠擊敗南韓,這從之前的數據比分可以得知,之前幾次比賽,中華隊雖然輸球,但不是沒有機會,因為都是僅以一分之差輸球的。
一個好球員,每場球賽都會盡全力表現,不會因為對手強弱而有不同表現,因為選手沒有挑對手的權利;但教練團則必須考量到更多的面向,不能忽略現實客觀因素,有時必須針對現況作一些適當的調整。
賽前,教練團仔細蒐集情資,整合後發現,日本隊的實力超乎其他三隊,我國和南韓的實力則在伯仲之間,實力較差的是中國大陸隊,所以日本隊將重點放在中華隊與南韓(特別是中華隊,因為中華隊在國際賽一直把日本視作目標);南韓的首要目標當然也是中華隊;因此,日、韓兩隊在賽前即表明要以最強的陣容對付中華隊,不用說,中國大陸隊也一定把最佳陣容擺在對付中華隊上,中華隊無論碰上哪一隊絕對都沒有好仗可打,一定是場場硬仗。

亞錦賽的戰略
為了取得進奧運的門票,必須訂出戰略目標,如果有充足戰力,那麼每一場都可以排出最佳陣容,但如果戰力有限,就必須針對每一場比賽做出評估,如何在有限戰力下達到最佳的成績,這是教練團必須作的功課。
因此我們當時的首要目標就是南韓隊,要把最好的陣容放在對韓國隊這一仗上,比起日本,對南韓的勝算會比較高一點,中國大陸隊雖然實力較差,但短期比賽變數很多,當然也不能輕忽,所以這場是只能贏不能輸的比賽,通常這種比賽,球員的壓力都很大,有時候甚至會造成臨場的表現失常,所以這場也必須是有實力和經驗的選手來擔任先發投手,短期比賽的勝負關鍵大多在於投手,投手若能有效將失分控制在最低的狀況下,那麼球隊的贏面就會大很多了。
在訂出我們的目標:「韓國→中國大陸→日本」後,教練團就要以此戰略目標排定先發球員陣容,由於是場場硬仗,所以我們賽前即告訴球員,每一場絕對都要全力以赴。
除了球員要作準備外,教練團更是不能偷懶,賽前情資的蒐集更是重要,能夠掌握敵隊的情資、球員的優缺點對短期比賽相當管用,因此在賽前即透過棒球協會作情報蒐集,當時這工作是由呂明賜與洪一中教練負責。
情報蒐集後,讓球員能在最短時間吸收的不二法門就是不斷地觀看情報資料。
集訓時,球員除了早上練球之外,下午就是放錄影帶給選手們看,透過觀看敵隊球員的比賽錄影帶,讓球員瞭解每一個對手的優缺點,提防對方的優點,突破對手的缺點。不只球員要看,教練也要看,包括我在內;當時除了職棒比賽外,其他時間就都在看錄影帶,尤其更以韓國隊的錄影帶為主。
資料吸收分三階段:一是從陌生到瞭解,二是從瞭解到熟悉,三是從熟悉到突破。所謂陌生,就是有些選手根本聽都沒聽過,更別說見過,因此要看到對這選手熟悉為止,熟悉他走路的樣子,甚至球衣背號一出現,就知道是誰,最後到突破,知道如何攻他的弱點,讓他打不好,這是最重要的關卡,也是所有教練和球員看錄影帶的目的,而且教練要看得比球員透徹。
因為野手只要瞭解投手就可以了(相反的,投手只要瞭解野手就可以了)但教練要瞭解的是所有層面,包括投手投球球路、野手擅長的攻擊面與球員的跑壘速度等等,每一個面向都不能忽略。
當時情資的分析是透過台北科大的張教授配合分析,從一個投手的習性,到瞭解他的球速有多少,可以投什麼球種,這些資料完全是來自實戰的錄影帶,所以相當具有參考價值。
亞錦賽的比賽場地在日本札幌巨蛋球場,日本隊占有主場優勢,國際比賽的主客隊分界尤其明顯,主場優勢在於加油的氣勢,當主場球迷的加油聲震天時,對主場球員有很大的激勵;反之,客場球隊會有一種「四面楚歌」的壓力。
日本也是將棒球視為國球的國家,所以當他們的球迷為自己國家的球隊加油時,那種臨場的激勵感會更加強大;相反的,客隊壓力就會增加;此外,主場球隊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對場地的熟悉,球員可以早一步去熟悉場地,有些球員甚至平常就在那裡比賽,對環境一點都不陌生,球員對場地愈熟悉,表現就會愈好。
由於台灣沒有人工草皮的室內球場,因此為了讓球員能夠早一點到日本練球熟悉場地,我們特別借用了福岡巨蛋球場,讓球員儘快習慣人工草皮的特性。
有些選手在國內也許打得很好,但在國外不見得會有很好的表現,差別在於心理的調適以及抗壓程度,有些選手很明顯的就是「國際賽」的選手,有些則是屬於「例行賽」的選手,只要一到國際賽就是打不出好成績。
亞錦賽時,像張誌家、彭政閔、陳金鋒,就是很明顯的「國際賽」選手,在他們身上看不出緊張的情緒,這就是一般人說的「神經較大條」。
但有些選手,還是有抗壓性的問題存在,他們並不是球技不優秀,而是會想太多,對自己有太大的期待,一個選手能不能成大器,取決在於是否真能走出國際,只有國際賽才能看出選手的能耐有多少。
畢竟在台灣的職棒,是打給國內球迷看的;但到了國外,是全世界的人都在看,那種壓力是不一樣的。打完亞錦賽後,很明顯的國內球員還有許多要加強的地方,雖然結果是符合國人期待的,但過程可能不是那麼理想,在打完亞錦賽後,可以清楚看到,國內棒球還有需要加強的空間。
當時國人或許看到的是喜悅,但我看到的是更艱困的未來,我們達到國人期待,打進奧運殿堂,但等著我們的是世界一級的強隊,在奧運能不能打出同樣符合國人期待的比賽呢?要面對的國家與選手那麼多,情報的蒐集,選手的組成都是未來一年內需要去作的,而這一切都是不容易的,需要更多人的努力才能完成。

教練團和選手的心理建設
亞錦賽是一場壓力很大的比賽。
除了它是奧運的前哨戰,讓球員、教練備感壓力外,更重要的是場場都是硬仗。
除了球員壓力大外,我更覺得肩上的重擔不小,這是我第二次帶亞錦賽,之前有一次失敗經驗,對我來說,這是棒球生涯的一個賭注。
我心裡很明白,第一次失敗時,別人或許不會認定是你的責任,但如果第二次又失敗了,別人一定會認為這教練有問題,所以這次我更有輸不得的壓力,這不僅是關係國家棒球尊嚴的比賽,更是我個人成敗榮辱的一場戰役。
所以,在選訓委員投票表決之前,中華棒協徵詢我的意願,對這問題我考慮了很長的時間,經過審慎評估後才答應棒協接下這個重擔。
幾次國際賽的經驗,深深覺得不管是球員和教練都必須先做好心理建設。身為教練,從大格局去想,能夠代表國家出賽當然是一種榮譽,畢竟被國家肯定,才會把攸關國家榮譽的重責大任交給你;但若以私人利益來看,這比賽如果打贏了是沒有獎金的,有的只是無形的榮譽,如果打輸,教練一定得扛下責任。
這種心情帶給教練的壓力很大,所以提到心理建設,就不能不先建設好教練的心理,至少失敗時,要有一個很好的調適方法,如此,才可以接下總教練這個位置。
選手的壓力和教練是比較不一樣的。球員主要的壓力來自自我期許,他們代表國家出戰,當然深感榮耀,心裡也有一種光榮的使命感,問題是,比賽輸贏結果出來後,他們能不能去承受?
一個好的運動選手,就是要能承受得了輸贏成敗的壓力。這種心情上的調適並不容易,如果一直處於壓力下,又無法把自己調適好,那麼最好藉由專業心理醫生協助,只是在台灣,比較沒有關注到球員心理面的專業需求,這在往後可以加強。
因此,目前這份協助選手心理調適的工作,就必須由教練團承擔下來。
教練能作的有限,平時我們會灌輸選手一些想法,告訴球員不要想太多,只求他們好好表現,所有成敗的責任,就由教練團來承擔,讓他們不要有輸球的壓力。
奧運比賽前,我告訴所有選手們一句話:「如果贏了,是你們的;如果輸了,由我來扛」。
一場球賽的勝敗取決於眾多因素,像教練的調度、作戰方式或選手的表現等,不管問題出在哪裡,教練一定都知道,但教練不能讓選手承受失敗壓力,他必須概括承受所有失敗的責任。
有些選手,抗壓性天生就比別人要強,這種神經大條的選手不管到哪裡比賽,都不用擔心他的表現,因為他懂得調整自己的狀況,是最讓教練團放心的球員,陳金鋒就是這樣的球員。
長期在國內打球的選手,在面臨國際性比賽時,抗壓性問題就會被突顯。但當一位職業選手,不能只以台灣職棒為目標,要走入國際。視野要夠宏觀,如果僅以拿到台灣職棒冠軍為傲,那就很難在國際比賽得到好成績。

贏了南韓,士氣垮台?
亞錦賽一開始,我們即以南韓隊為目標,在比賽前,可以明顯感覺到選手們的士氣高昂而且具有信心,在賽前就有預感這場比賽有希望會贏。
尤其是進入延長賽後,士氣不但沒有降低,球員情緒反而漲到最高點,所以當球員贏了南韓之後,整個球隊的情緒都處在最高檔。
但或許是教練團的疏失,所有球員將重心放在對付南韓,贏了比賽後球員的心防都鬆懈了,以致於第二天對戰日本時潰不成軍,其實我們和日本隊的差距並沒有實際結果來的大。
球員心態的鬆懈,從第一天贏球的晚上就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有些球員臉上甚至寫著:只要再打贏中國大陸,就可以贏得奧運的門票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所以第二天和日本比賽時,選手的企圖心與士氣已經沒有前一場來得強烈。那天比賽時,我跟棒協彭理事長在休息室就感覺球隊氣氛不太一樣,選手的動作和狀況跟前一天大不相同,很明顯的是昨天比賽贏球後,球員的心也跟著鬆懈了,我們很擔心會樂極生悲。
教練團這時只能期望比分不要輸太多,萬一韓國贏日本,屆時三隊戰績都是兩勝一敗,到時三隊要以比分來決勝負,萬一這場失分太多,有可能反而會被淘汰出局。
那天的作戰模式是採取投手車輪戰的方式,儘量不要讓選手心理的負擔太大,讓每位投手平均負擔一~三局。但沒想到選手的鬆懈心那麼強,相較於日本要拿三連勝的企圖心,我隊在心理上更顯得脆弱不堪,兩隊本來在實力上就有一點差距,再加上心理因素,實力的差距拉得更大了,最後比賽結束,我們以九比零落敗,才一天,球員表現與心情居然落差那麼大,不僅球迷不能接受,教練團和球員都不太能接受。
第三天對上中國大陸隊,這時球隊的氣氛又不同於前兩天,這天球員呈現的是緊張情緒,接著緊張情緒慢慢蔓延到休息室裡的所有球員,非常明顯,我們坐在休息室裡都感覺得到。
對中國大陸,是一場只能贏不能輸的比賽,如果輸的話,就要再等四年了,二○○四年的奧運就要從眼前溜過,而且這場球賽不僅要贏,還要贏得漂亮,這是面子之爭,中華代表隊在國際賽事上從沒有輸過中國大陸,而且這場比賽更是許多國內外專家評估可以輕取的一場比賽,比分應該會很懸殊,但可能大家太緊張了、壓力太大了,使得球員打球一直放不開,雙方比分一直沒有進展,到最後中華隊才以小幅領先獲勝,雖然最後球賽的結果還是贏,但分數差距不如大家預期,所以很多球迷覺得中華隊在亞錦賽的表現並不是太好,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我們拿到了奧運的門票。
在短期賽程裡,心理因素還有臨場表現尤其重要,這是所有選手跟教練最需要去作心理調適的。
在帶隊迎戰短期賽程時,我常喜歡將球隊設定在劣勢,這有點「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感覺,如此可以激發球員的潛力與求勝慾望,贏球機會反而會增加。比較起來,我更愛打短期賽程,這種游擊式以小吃大的作戰方式常常可以讓敵隊措手不及,等對方準備好時,我們已經贏球了。
這和我過去在職棒帶兵的經驗有關,我在職棒帶兵時,比較傾向出其不意的作戰方式,所以有人說我很適合帶短期比賽。短期比賽有一個重點就是教練要幫球員抓一個焦點,讓球員把心思在短時間內高度集中在同一個目標上。
如果是長期的賽程,在心態上的調整上又會是不一樣的方式,當然兩種各有不同的作戰方式。而對於選手來說,所面對的壓力也會不一樣。
一場球賽輸贏,教練團只能將球員作最妥善的安排布局,至於結果如何,則不是教練團所能掌控,結果完全要看選手表現,但「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像對大陸之戰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記得那一天對大陸之戰,球員們各個神情緊繃,手腳都放不開,每個人打球好像手腳綁上幾斤重的鉛球一樣,整個球隊只有兩位球員表現正常,就是張誌家和陳金鋒。當天贏球的關鍵在張誌家的完投以及陳金鋒的全壘打,如果沒有他們,我們很可能會「刷新歷史紀錄」。
原本張誌家在教練團的戰略設定中,是定位為後援投手,因為他有球速,三振率高,而且神經大條,更重要的是他在歷次國際賽的表現中,一直都有水準演出,因此把他放在最後一關把守,也讓教練團比較放心。
果然第一場對南韓時,他的表現相當稱職,為我們保留住勝利,原本第二場對日本時,如果球隊還有贏球機會,也打算派他出場,但前半段已經輸了那麼多分,難以挽回,所以那時趕緊做了一個決定,到了四、五局時,我就跟投手教練說,張誌家要留起來,不要派他上場,對大陸那場比賽很重要,要讓他擔任先發投手,所以第二天對日本他就沒有上場。
本來設定三場比賽的先發投手是這樣的:王建民負責第一場對南韓,許銘傑負責第二場對日本,杜章偉負責第三場對大陸,但除了第一場有按照計劃外,後來兩場都略有更動,王建民投到一半,腳還有點拉傷,所幸他還是完成了任務。
第三天對中國大陸,原本設定杜章偉擔任先發,若按照平常狀況來看,以杜章偉的實力,應付中國大陸隊絕對是綽綽有餘,只是對日本不幸輸了太多,教練團考量到這場比賽絕對不能有任何的差錯,所以特別謹慎,既然是最後一場,當然要把最好的選手派出去,在龐大壓力下,怕杜章偉的比賽經驗屆時恐怕無法去承擔,而且這一場球,又是那麼關鍵的球賽,只好把重任交給經驗豐富的張誌家。本來杜章偉是預定先發,後來由張誌家頂替,由於張誌家表現完美,最後以完投搶得勝利。

武裝自己鞏固士氣
亞錦賽是一場短時間的衝刺賽,三天三場比賽就得分出勝負,所以媒體說這關鍵的三天是「黃金七十二小時」,在賽前,教練團就告訴球員,這三天七十二小時是非常重要的時刻,我們要在未來七十二個小時內將過去十二年來無法達成的奧運夢想達成,在這七十二小時內重建實力,讓台灣重返奧運殿堂。
比賽的壓力一定會有,我所能做的,就是先將自己武裝起來,讓選手看到教練時覺得有信心,總教練是一軍的主帥,沒有喪氣的權利,所說出來的話,所表現出的動作都要讓選手感受到信心滿滿。所以我告訴選手們,一旦踏進球場,就不要再去想輸贏的問題,唯一要想的就是如何將自己的實力發揮到百分之百。
亞錦賽的過程雖然不是很理想,但是結果畢竟是達到了,終於我們又向奧運更邁進一步了。當我們回國時,在飛機上看到新聞轉播球賽的報導時,選手們都嚇了一跳,很驚訝台灣球迷怎麼瘋狂成這樣?
就算是遠在國外比賽,所有球員都很清楚自己的使命,因為任何一場比賽都不能疏忽,任何一個環節、一個作戰暗號、一個配球都不容馬虎,一個漏接或是一個疏忽沒有注意,這場比賽可能就會輸掉。
這背後所包含的意義是錯過了這次,還要再等四年,這等於辜負了台灣眾多鄉親父老的期待。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