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寒害新魚種 近期發表「冷鋒後頷(魚+喜)」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研究團隊調查澎湖地區混獲物種,在澎湖寒害中發現台灣新種,取名「冷鋒後頷(魚+喜)」,文章近期將在國際期刊Zookeys發表。

高科大副教授何宣慶研究團隊近年參與國立澎湖科大教授林寶安主持的「與海為生-澎湖混獲資源化與海洋食魚教育計畫」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調查澎湖地區魚類混獲種類。在先前澎湖寒害時採集到一整批魚類樣本進行保存,並在其中發現許多罕見魚類物種。其中1尾後頷(魚+喜)樣本因身上斑紋特殊,確認是台灣新種。

後頷(魚+喜)科為珊瑚礁常見物種,全世界有超過90種,其中台灣就有11種,包含幾個台灣新種。這次在寒流中發現的後頷(魚+喜)雖在國外學者文獻中有記載,但未曾命名。

後頷(魚+喜)最特殊特徵就是上頜非常長,向後延伸至臉頰,有些甚至延伸到鰓蓋後緣。後頷(魚+喜)具有特殊口孵習性,親魚會照顧魚卵直至孵化,是標準的好爸媽。這類物種因色彩鮮艷以及特殊生態習性,所以受潛水人員以及水族愛好者喜愛。

文獻紀錄過去澎湖有多次寒害紀錄,水試所等在地研究單位也曾進行樣本收集及調查。寒害主要是因為冷鋒面南移,海面水溫下降至14度以下為期數日,許多原本棲息珊瑚礁間的魚類被凍暈,才會被海浪沖到岸上。因此有許多市場上不常見的魚類。

2022年2月澎湖寒害期間,何宣慶與團隊成員前往澎湖白沙北部的赤崁沙灘收集被海浪沖上岸的魚類樣本,並在近年陸續整理鑑定。其中有1尾後頷(魚+喜)標本一直無法確認名稱;直到最近才發現美國學者曾提及一個未命名物種,經比對特徵後確認為同一種,在取得外國學者同意後由高科大團隊發表。

何宣慶表示,後頷(魚+喜)在台灣相當少見,很久才會發現一個樣本,所以只要有發現一定會收集起來做研究。這次發表,為呈現在寒冷冬天一群人在海邊撿標本,因將新種命名「冷鋒後頷(魚+喜)」。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