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法連線共辦圓桌論壇 一探法律因應AI之道

生成式AI衝擊內容產業生態,法規如何跟進成各國共同面對問題。文化部與法國在台協會共同主辦2024台法文化工作坊,首場圓桌論壇即自台、法觀點探討AI與法律制度對於文化產業的影響。

圓桌論壇今天下午舉行,由文化內容策進院副院長張文櫻主持,與談人包含法國智慧財產權與數位法專家班薩蒙(Alexandra Bensamoun)、中華民國電腦學會理事長黃彥男、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威律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周逸濱等。

班薩蒙透過視訊連線表示,她大致將AI帶來的挑戰分為上游與下游,上游指的是建置AI基礎模型過程,尤其針對生成式AI來說,會需要大量文化成果作為資料庫,並讓機器自己學習,「但那或許是完全沒有得到任何版權許可,我們可見這部分已經引起許多人反彈,因為文化產業感到被威脅。」

班薩蒙指出,這是目前全世界都在關注且擔心的問題,甚至美國已有20多起相關訴訟,法國應對此情形則在智慧財產法設有特例機制,允許AI在建置階段時可使用得到許可的資料,而歐盟預計在7月會有相關法規,強調AI訓練基礎模型的透明度,以此創造健康而平衡的市場。

杜奕瑾回應,微軟過去也曾開發如ChatGPT的聊天機器人Tay,但上線不到一天就緊急下架,理由就是此時眾人所關注的「道德」議題,機器人透過數據學習如何像人,但也學到種族歧視與仇恨,並不管回答真實與否。而個人所提供的資料一旦分享給資料庫,就是拿不回來的,延伸問題就是二次運用及濫用。

班薩蒙進一步表示,AI發展下游階段面對的挑戰,則是AI產出作品能否得到法律保障,而世界通用大原則是AI作品並不能主張著作權。周逸濱表示,以台灣來說,目前還無AI相關專法,就AI生成結果也與國際主張相同,並不能受到著作權保護,因原則上在修改、下指令過程,是由程序產出作品,而非人類。

同時是數位發展部部長黃彥男今天以「中華民國電腦學會理事長」身分出席,他表示,AI勢必會對內容產業產生巨大影響,制度也會隨之慢慢建立。例如前期資料庫建置上,他非常贊成AI在訓練階段要取得原創者授權,甚至也許能得到回饋,行政院有AI相關指引,文化部也許能跟進,引導各產業如何應用AI。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