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哲偉專欄】暴風雨前的寧靜:台灣勿輕忽美國關稅的挑戰
鄧哲偉/台北國際商會理事長
這是一段詭譎的寧靜。台灣表面上風平浪靜,政府持續強調「台灣已清楚了解美方需求,應該可以談出一個很好的結果」,民間則在股市漲多跌少中略感寬心。但一場前所未見的經貿風暴,正悄然逼近。預計今年七月初,美國將公布針對中國之外其他主要貿易夥伴的「對等關稅」政策,而台灣可能首當其衝。
我們現在該問的,不是「會不會被課稅」,而是「會被課多少稅」,以及「我們是否已做好準備」。
從川普政府近期立場與美方選舉壓力觀察,川普顯然傾向透過提高關稅來重整全球供應鏈,減少對亞洲,特別是東亞國家的依賴。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很可能被納入新一波關稅調整對象。以下是我們可能面對的四種情境:
第一種:溫和關稅(10%以下)——代價可控,風險仍在
若美國對台灣課徵低於10%的關稅,意味著華府仍將台灣視為「準盟友」,雙方關係尚可維持談判空間。雖不至於重創出口,但此舉終究打破過往台美經貿互惠的幻想。對高科技製造、機械零件與汽車零組件產業而言,利潤壓力將上升,企業為因應成本,可能被迫重新評估產能配置與區域布局。
第二種:中度關稅(約15%)——警訊已現,供應鏈將重新計算
若課稅達15%,則反映美國對台已不再給予「友好待遇」。在這種情況下,資本與訂單將出現明顯轉移,企業將重新考量是否繼續以台灣為主要生產基地。這種變化不只是短期貿易衝擊,更是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地位的實質下修,從「關鍵夥伴」滑落為「可替代供應者」。
第三種:重度關稅(20%以上)——全面衝擊,國本受傷
若關稅超過20%,台灣將面臨一場嚴重的經濟震撼。高科技產業首當其衝,包括半導體、電子零組件等主要出口項目都可能遭遇轉單壓力,導致生產鏈動搖、投資信心下降、台幣貶值風險升高。政府面對的將不僅是經濟層面的挑戰,更包括社會穩定與政治正當性的考驗。此局面,或可視為長期奉行「單邊親美」而未同步爭取實質保障的結果。
第四種:比韓國更高的關稅——戰略警鐘,不容忽視
若台灣遭課稅幅度高於韓國,後果更為嚴重。韓國與美國簽有自由貿易協定,擁有多層次外交與經貿溝通機制,而台灣則長年以意識形態為經貿政策主軸,卻未建立制度性保障。若美方對韓優惠、對台卻加重課徵,將引發國內輿論強烈質疑:「我們這麼『友好』,為何換來更糟對待?」更何況,台灣與韓國在科技產業高度競爭,關稅高低將直接牽動出口優勢與產業榮枯。
這四種情境沒有一種是可以掉以輕心的。但真正關鍵的,並非美國如何出牌,而是台灣該如何應對。
首先,我們應主動與美方展開實質對話,爭取對關鍵產業的豁免、減稅或緩衝期,爭取最小衝擊。其次,必須儘速檢討台灣對美出口依賴度,啟動出口市場多元化策略。最後,更要正視「經貿自主權」的重要性,強化與東協、印度、歐洲的經貿連結,建構台灣的全球抗壓體質。
這是一場台灣無法缺席的戰役。也許我們無法左右風暴的到來,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迎戰。暴風雨將至,台灣不能再自我安慰,更不能再延誤因應。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鄧哲偉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