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震監測海底電纜已流標逾10次 氣象署曝主因

台灣地震監測海底電纜已流標逾10次 氣象署曝主因
氣象局在台灣東部海域建置的地震與海嘯海纜觀測系統,圖為在海面上工程施做的情況。(圖/氣象局)

[周刊王CTWANT] 台灣南部海域的地震與海嘯預警正面臨挑戰。中央氣象署原計劃斥資20億元,在南部外海鋪設800公里海底電纜,並設置6座監測站,但因國際原物料飆漲及地緣政治風險,規模大幅縮減至200公里,且僅能建置3座觀測站。更棘手的是,全球海底電纜大廠日本電氣(NEC)因國際局勢及市場策略調整,拒絕參與投標,加上國內廠商優先搶攻西部風電纜線商機,導致該計畫已流標超過10次,完工時程恐延至2028年後。

根據氣象署統計,去年全台有感地震達2180次,其中花蓮佔1934次,而嘉南及台東地區分別有124次與69次。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指出,台灣東部因地震頻繁,早年已優先建置700多公里海纜,但南部海域的馬尼拉海溝一旦發生強震,可能引發毀滅性海嘯。目前若無海底監測系統,台灣須依賴太平洋海嘯中心通報,耗時逾10分鐘;若成功鋪設海纜,預警時間可縮短15分鐘,為民眾爭取寶貴逃生機會。

對此,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透露,全球僅剩日本電氣、美國Level 3通信(Level 3 Communcations)及法國阿爾卡特海底網路公司(ASN)等少數廠商具備海底地震監測電纜技術,但近年因AI產業大量搶購海纜資源,加上船隻調度困難,廠商投標意願低迷。

尤其日本電氣因國內防災需求增加,逐漸退出國際市場,更因南海地緣政治風險,即使氣象署多次接洽仍無意參與。此外,國內電纜業者因西部離岸風電利潤更高,對政府標案興趣不高,導致計畫進度嚴重延宕。

為提升地震預測精準度,氣象署同步在西部都會區挖掘深井,安裝高敏感度儀器,以減少人為干擾。今年將完成台中市客製化預警系統,實現全台最後一站。東部則持續增設山區測站,強化地震預警的反應時間及準確度。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