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2024年環保成績單 森林失守、捍衛者遇險、暹羅鱷與印度支那虎保育現曙光
2024年東南亞交出令人憂心的環保成績單,碳權與當地社區的爭議再起、森林砍伐、採礦熱潮、基礎建設深入保護區等事件輪番上演。捍衛環境的地方人士與深入現場的記者處境嚴峻。不過,柬埔寨鱷魚寶寶誕生、泰國老虎數量成長、馬來西亞原住民族群的法律勝仗,這些消息帶給人們喜悅與希望,迎向2025年。
東南亞的碳權困境
碳抵換市場是全球減少碳排放的機制,企業資助自然資源豐富的地方實施環境計畫,藉此獲取碳抵換額度(Carbon offset credit,俗稱碳權),用以抵換企業的碳排。保護森林或種樹都是常見的減碳計畫。柬埔寨的南豆蔻REDD+(Southern Cardamom REDD+)專案就是一例。
南豆蔻計畫目標是保護逾45萬公頃的森林免遭砍伐,卻爭議不斷。《法新社》報導,當地人權組織舉發這項計畫涉及強制驅逐住民、摧毀農作物、焚燒稻米等行為,所以計畫一度中止。在碳權核發機構Verra介入調查後,2024年宣布缺失已經改善,計畫再度啟動。
但實際上,調查並未平息眾怒。人權觀察(HRW)批評缺乏獨立調查,甚至未詢問受害居民。村民憂心REDD+會限制他們進入森林,進而影響耕種和宗教儀式,加上計畫邊界劃分不清,他們可能會因為誤入禁區而遭到拘留。
泰國、寮國也有類似的專案,泰國的紅樹林保護專案似乎包容性較大,允許居民可「以永續的方式採集食物」,但規範含混不明仍引發擔憂。
能源轉型的隱藏成本:東南亞採礦熱潮
全球加速能源轉型,電動車、風機、太陽能板的成長帶動鋰、鈷、鎳等礦物需求激增。印尼、菲律賓、緬甸和越南擁有豐富礦產資源,這些土地通常是農耕、狩獵、採集的場所,也是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地區。
世界第三大稀土生產國緬甸,主要開採區被反政府的武裝勢力占領,缺乏環境與社會監督。礦產利益流入軍方勢力,助長更多衝突。美國非政府組織「國際氣候權利」(Climate Rights International)在2024年揭露印尼鎳礦開採砍伐數千公頃森林,污染河川及海洋,迫使居民流離失所。
東南亞基礎建設激增,也是伐林主因之一
基礎建設原本是為提供民眾更便利的生活,但在2024年,卻成為東南亞森林砍伐的主因之一。
《Mongabay》報導,柬埔寨規劃的300公里輸電線開始施工,從衛星影像與居民證詞來看,線路將穿過普雷朗野生物保護區(Prey Lang Wildlife Sanctuary)核心。保護人士批,這等於將保護區「判了死刑」。
據報導,保護區內有瀕危的亞洲象(Elephas maximus)、戴帽長臂猿(Hylobates pileatus)等珍稀動物及至少14種瀕臨滅絕的植物。這裡原本就有非法伐木、土地掠奪和資源開採問題,2001年至2023年間已損失超過1/5的森林。專家質疑,線路蓄意穿過保護區,其實在為加速木材販運鋪路。
柬埔寨、越南、寮國等地都面臨森林面積急遽下降的問題,除了珍貴的木材,開墾為農地、畜牧用地,以生產牛肉、可可、咖啡、棕櫚油等農產品也是原因。歐盟因此祭出了「反毀林法」(EUDR)以確保貨架上常見的食品不是毀林的幫兇,但法案因各國反對而延後一年實施。
東南亞環保鬥士危機四伏
全球各地,見證不當開發的環保人士和記者常面臨危險,遭到逮捕和審訊、暴力威脅。《對話地球》引用「全球見證」(Global Witness)的數據,2012年至2023年間,亞洲有468名環保人士被殺,最危險的國家是菲律賓、印尼和泰國。
2024年底,柬埔寨環境記者Chhoeung Chheng揭露非法伐木問題時遭到槍殺。柬埔寨環保組織「自然之母」(Mother Nature)10名成員則因環境行動被處6到8年刑期。在寮國,也有一位反金礦開發的村長遭射殺。
黑暗中的曙光
爭議連連的2024年,東南亞各地還是有好消息傳出。
柬埔寨保育人士在豆蔻山脈的保護區發現106顆暹羅鱷(Siamese crocodile)的蛋。60隻鱷魚寶寶成功孵化,創下暹羅鱷孵化數量紀錄。在泰國西部的自然保護區,科學家從攝影機捕捉到的紀錄研判印度支那虎(Panthera tigris corbetti)數量大幅增長,從2007年不到40隻老虎,到2023年已增至94隻。
馬來西亞的原住民族閃邁(Semai)在多年抗爭後迎來法律勝仗。法院在2024年9月裁定,水壩開發商未經族人同意就在他們的傳統土地建造水壩,水力發電公司須立即停止運作。雖然本案仍可上訴,卻已是難得的成果,原住民權利的重要里程碑。
- 記者: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謝明珊 編譯;陳文姿 審校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