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星鯊發出「喀喀」聲! 錄音證實鯊魚會發聲

鯊魚是無聲的殺手,敏捷狠準的掠食者。鯊魚身上沒有一般魚類用來發聲的器官,因此,科學界一般認為鯊魚不會發聲。不過,3月剛發表的研究卻清楚錄下紐西蘭星鯊(Mustelus lenticulatus)的喀喀聲,成為鯊魚首次發聲的證據。




紐西蘭星鯊發出「喀喀」聲! 錄音證實鯊魚會發聲


紐西蘭星鯊(Mustelus lenticulatus)身長70至150公分,廣泛分布於紐西蘭水域。圖片來源:Paul Caiger/University of Auckland


意外的「喀聲」開啟研究新篇章


魚發出聲響並不稀奇。根據文獻,在3萬多種的魚類中,至少有800多種會發聲。魚沒有聲帶,通常靠身體某些部位的震動來發出聲音,例如利用鰾的震動發音。鯊魚沒有鰾,因此一般人認為鯊魚無法發聲。


不過,尼德爾(Carolin Nieder)2021年在紐西蘭攻讀博士時,就曾經聽見鯊魚發出喀喀聲,這個特殊經歷引發他對鯊魚發聲系統的好奇。他進入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HOI)後,便以紐西蘭沿海捕獲的紐西蘭星鯊繼續研究。


紐西蘭星鯊是小型鯊魚,以甲殼類為主食,是當地漁業的重要魚種。尼德爾將10隻年輕的紐西蘭星鯊養在水槽,不僅記錄到喀喀聲,還探索了牠們發聲的原因與方式,這項研究成果於3月發表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期刊。




求救訊號


根據《Live science》,在尼德爾實驗初期,10隻鯊魚均會發出聲音,而且時常發聲,但到後期就完全中止。每次「喀」聲約持續48毫秒,音量可高達155分貝。3/4的機會是發出單音的「喀」,有時會聽到連續的「喀喀」。


許多動物發聲是為了跟同伴溝通,但從聲音的頻率看來,紐西蘭星鯊自己跟夥伴都聽不到這個聲音,研究團隊因而研判「喀」或「喀喀」可能不是為了跟同伴溝通。相對的,捕食鯊魚的紐西蘭海狗(Arctocephalus forsteri)會被這種聲音嚇到。鯊魚和鰩、魟魚的親緣關係相近,都屬軟骨魚類,而有些鰩、魟會在潛水員靠近時發出聲音。因此,科學家推測這類聲音應該是遇險時的警告訊號或是求救訊號。


尼德爾認為,鯊魚發出聲音可能是為了轉移掠食者的注意力,再趁機逃跑。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實驗後期鯊魚不再發出聲音,或許就是因為牠們已熟悉環境,不再擔心生命安危的緣故。


聲音從哪裡來呢?


另一個謎團是鯊魚如何發出聲音?即便藉助微型斷層掃描與3D重建,研究人員也沒有找到紐西蘭星鯊身上有明顯的發聲器官。他們推測,發聲的關鍵可能是牙齒。紐西蘭星鯊的牙齒緊密排列,可用來咬碎螃蟹這類的硬殼獵物,或許星鯊就是利用牙齒咬合來產生「喀喀」聲。不過,鯊魚的發聲機制仍難以確認,除非能在星鯊發聲當下觀察到牠的下頜。




紐西蘭星鯊發出「喀喀」聲! 錄音證實鯊魚會發聲


紐西蘭星鯊的牙齒排列猶如人行道鋪路石,咬合時會因牙齒撞擊而發出喀喀聲。圖片來源:Craig Radford et al./RSOS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