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討論美關稅政策影響淨零 氣候變遷委員:採購天然氣不如買電動車

美國新關稅政策,全球對綠色轉型態度趨於觀望,台灣如何應對?總統府昨(24)日召開第四次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總統賴清德表達仍會強化氣候治理,而面對地緣政治緊張,政府則將整合「台灣關鍵及戰略資源國家隊」,用資源循環確保重要物料留在台灣。


不過,與會委員憂心,台灣將對美擴大採購天然氣及石油,若簽下長期購氣合約,可能拖慢淨零進程,且採購天然氣對縮小貿易逆差貢獻度低,反而進口電動車或採購地熱、氫能等技術,可平衡貿易又能兼顧淨零。




總統府討論美關稅政策影響淨零 氣候變遷委員:採購天然氣不如買電動車


總統賴清德昨(24)日在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上致詞表示,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化,綠色轉型仍是國家長遠發展的基石,將繼續強化氣候治理。圖片來源:總統府提供


政院拍板4100億元特別預算 「綠色轉型」另提供協助


總統賴清德表示,美國提出新關稅政策對產業帶來挑戰,已觀察到因不確定性提高,民間對減碳、ESG轉趨觀望。但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化,綠色轉型仍是國家長遠發展基石,將持續強化氣候治理迎戰國際變局,政府也會審時度勢滾動調整策略,做產業的後盾。


環境部長彭啟明於報告中表示,全球綠色轉型速度放慢,對台灣來說是彎道超車的機會。他轉述行政院長卓榮泰的要求,台灣要「堅定」碳費及減碳腳步,但「溫暖」給予企業協助。針對高科技、鋼鐵、水泥、石化等高碳排產業,政府有產業綠色轉型相關旗艦計畫,規模百億的綠色成長基金也將在5月下旬正式運作。此外,也會針對受嚴重衝擊的產業提供綠色轉型協助。


政院昨日通過規模4100億元的「強化經濟社會特別條例」預算案,當中包含「因應美國關稅我國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的930億元。彭啟明指出,此支持方案和政府針對綠色轉型提供的協助有所區隔,政院針對200多家受衝擊業者提供減碳輔導,已另外成立專案小組。[1]


資源循環確保供應鏈韌性 整合「關鍵及戰略資源國家隊」


彭啟明也宣布,政府將整合「關鍵及戰略資源國家隊」,透過資源循環把重要物料留在台灣,確保供應鏈韌性。這些資源包括對經濟重要且有供應風險的關鍵物料,如鎢、鋰、鈷、鎳;以及對科技、國防等產業有影響力的戰略物資,如銅、鋁、氫氟酸等。


他表示,台灣雖有七成鋰電池留在國內處理,但再製成含有貴金屬的黑粉後,卻有九成輸出國外;此外,台灣約有99%的銅粉及氧化銅也都是直接出口。


能源及低碳轉型需要資金推動,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於報告中表示,供銀行辨識企業永續程度作為投融資參考的「永續經濟活動參考指引」,將延伸到再生能源、ESCO、CCUS、低碳水運、氣候調適、生態保育等對環境有貢獻的「支持型經濟活動」,有利各界投資、協助相關產業發展。他表示,截至今(2025)年2月底,台灣綠色金融推行規模已有4.8兆元,目標綠色投融資金額年增6.4%,在2030年突破6兆元。




總統府討論美關稅政策影響淨零 氣候變遷委員:採購天然氣不如買電動車


環境部長暨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執行秘書彭啟明昨(24)日簡報表示,台灣應把現在當成綠色轉型「彎道超車」各國的機會。圖片來源:總統府提供



總統府討論美關稅政策影響淨零 氣候變遷委員:採購天然氣不如買電動車


台灣有不少關鍵及戰略物料仰賴國外進口或料源不足,政府將整合「關鍵及戰略資源國家隊」,用資源循環的方式把重要資源留在台灣。圖片來源:截取自總統府簡報


盼四大基金減少投資高碳排產業 民間委員提案改革


會中,民間委員趙家緯、李根政、陳惠萍及黃品涵共同提出臨時提案。提案委員之一、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會後受訪說明,他們提出四大基金(退撫基金、勞保基金、勞退基金、郵政儲金)的管理單位,對其投資對象進行氣候風險評估,並減少投資高碳排產業,同時確保投資對象符合2050年淨零目標。


根據環境正義基金會的研究報告,四大基金對高碳排產業投資比例高,在化石燃料撤資、氣候風險評估上的進展,都比私人銀行來得慢;國際上的綠色金融發展,卻往往是退休基金走在最前端,率先撤資化石燃料,因為這類基金持股長期,更需要慎選投資對象。


不過趙也轉述,有部分委員認為,四大基金保障民眾退休金,常被用來在股市中「護盤」,可能不適合扮演推動ESG的積極角色,但管理郵政儲金的交通部長陳世凱已在會中明確表達,可推進相關改革。勞動部、退輔會則未受邀出席。




總統府討論美關稅政策影響淨零 氣候變遷委員:採購天然氣不如買電動車


總統府舉行會後記者會,左起金管會主委彭金隆、環境部長彭啟明、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攝影:陳昭宏


政府擬對美擴大採購天然氣 委員建議不如買電動車


面對美國關稅政策,賴清德宣布將對美擴大採購天然氣及石油,外界擔心增加碳排。彭啟明在會後記者會說,「其實只是轉為跟美國購買多一點,並不是額外新增很多天然氣」。但趙家緯表示,從減碳目標來看,天然氣需求將自2035年開始下降,2050年更要減至20%。若與美談判時簽下長期購氣合約,「反而就會覺得可以繼續擴張天然氣的使用」。進而拖慢淨零進程。


趙家緯估計,台灣2030年對天然氣需求約為1000萬噸,若每年從美國購買1200萬噸,約可縮減對美28億元貿易逆差,但也僅佔2024年台灣對美貿易逆差的3.5%,「你很努力跟美國買了天然氣,但其實並沒有那麼顯著的貢獻。」


趙家緯建議委員會,台灣可擴大對美進口電動車,反而比天然氣更能平衡貿易,又同時兼顧淨零目標;也有委員提議可對美引進地熱、氫能等技術,「而不是很膝反射的反應,大家去買天然氣、買石油,我們就去買天然氣和石油。」


註釋


[1] 彭啟明也提出幾項企業可獲得的綠色轉型資源,包括投入節能減碳可依《產創條例》第10條之1新規定獲得資金協助;提出「自主減量計畫」可被納入綠色金融3.0的優先投融資對象;政府也正為中小企業規劃額外補助,以建構低碳能力。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