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教養法則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當孩子遇到諸如學校挑戰或難以表達情緒等問題時,兒童心理學家J. Timothy Davis建議可以採用「一分鐘教養法則」:就問題進行簡短的交流,而不是就該話題進行一次長談。


讓孩子願意傾訴困擾他們的事情可能很難,但如果父母與他們進行簡短、持續的對話,難度就會降低,Davis認為「一分鐘教養法則」對於與男孩溝通時更為有效。他解釋說,與孩子進行冗長的討論可能會讓他們不堪重負,情緒崩潰,特別在孩子年紀較小、更容易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尤其明顯。


談話不必真的只有一分鐘,但維持在三到八分鐘是個不錯的時間長度。將談話分散到一天或一周內,可以讓父母與孩子在重新聚在一起之前處理可能出現的情緒。「與其在一次互動中榨乾所有可能的坦誠,不如少談一些,讓每個人都感覺良好,」Davis說。



一分鐘教養法則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在嘗試「一分鐘育兒法則」時,請留意以下三點:


1.意圖


進入對話時,帶著「想更了解孩子」的目的。專心聆聽孩子說的話,並觀察他們對你言語的反應,這些都能成為下一次談話時的切入點。


2.語氣


「我們希望孩子覺得談論情緒是一件正面的事情,」Davis 說。不要讓每一次嚴肅的對話都讓孩子以為自己惹麻煩了、要被責備或訓斥。對話可以用輕柔的方式開場,例如說出你注意到的情況,然後簡單問一句:「最近怎麼了?」


3.時機


當孩子在情緒平穩的時候,會比較願意接受這樣的對話。Davis建議選在開車時 (彼此不會直接對視到)、或是睡前放鬆的時刻進行這些對話。


舉個例子:假設媽媽收到一封老師的訊息,提到孩子沒有交數學作業,Davis 建議可以試著這樣做,讓孩子願意打開心房談一談:


媽媽:「我收到你們老師的訊息,說你有一些數學作業沒交。怎麼了嗎?」


孩子:「數學很蠢。可以不要聊了嗎?」


透過這第一次簡短的對話,你可以察覺到孩子可能對數學感到挫折、不舒服或抗拒。過幾天媽媽可以再進行一次後續談話:


媽媽:「嘿,我有在想你那天說數學很蠢的事。我記得以前學數學的時候,有時候真的也挺難的。」


孩子:「對啊,而且老師還要你一定要寫出算式過程。」


從這兩段簡單的對話中,你就能發現,孩子其實不是不會數學,而是對於「為什麼一定要寫出計算過程」這件事感到不理解或抗拒。這種方式遠比一開始就責備孩子沒交作業要來得有效,如此父母才能真正了解到孩子問題的根源。


Reference:


Use the ’25 1-minute parenting rule’ to get your kids to open up: ‘You can learn something and not overload’ them, psychologist says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