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師說禪】佛說以相離相 以空離空

【禪師說禪】佛說以相離相 以空離空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在萬相中,如果不能離相,就是「以相入相」、「以相住相」,這種人往往都是以「我」為中心,「我執」很深,會為自己帶來許多煩惱與痛苦。以空離空,就是在空的法相裡,也要不執著於空,若是住於空,一樣不能成就。



人生好比波浪,高低起伏不定。當我們處於低潮時,如何自我超越?受到刺激或打擊時,能不能重新振作?面臨事業挫折或親人遠離時,會不會痛苦萬分?禪,可以幫助我們預防這些不幸重覆發生,就看你有沒有信心與自我超越的智慧。



人生在世,要活得有意義;人生的價值,也要從有限延長到無限,不要只著重在這一生的物質追求,要設法讓靈性永生於佛國,這必須要靠「禪」的修持力量。



離相離空 進入實相



所謂佛法無邊,是真實不虛,既然無邊,當然超越了一切名相。什麼是超越一切名相?就是釋尊所說的:「以相離相,以空離空」,這樣才不會執著名相。



以相離相,就是在萬相中不被迷惑。比方像待人處事,不能太過武斷、固執,要客觀的接受他人意見,還要不被迷惑,這就是離相。如果不能離相,就是「以相入相」、「以相住相」,這種人往往都是以「我」為中心,「我執」很深,會為自己帶來許多煩惱與痛苦。



以空離空,就是在空的法相裡,也要不執著於空,若是住於空,一樣不能成就。有些人不知道佛法包含了現實與永恆的生命智慧,修空修到脫離現實,這樣就有所偏差了。我們生在人間,都有自己的責任,不能把責任丟掉,什麼都不管,以為這樣就是空,其實是誤解了「空」的意義。一個人結婚以後,就有家庭責任,必須維持家庭生活,因為這個家庭業力是自己造成的,所以要設法圓滿它,等到圓滿以後,才是真正的「以空離空」,才是「真空」。



如果一切都離相、離空了,要到哪裡去呢?要到「實相」的世界去。因為不管是停留在「相」或是「空」,都不對,都是左右兩邊,唯有立於中道才最真實,那就是直接以禪的正法證到心靈的世界。



不輕易毀佛謗法



世尊曾說:「佛陀不在世的時候,要自己開悟。佛陀在世的時候,你要聞得正法,修行正法,而成就佛陀。」什麼是正法?就是可以讓靈性成就佛陀的法。但成佛要有大智慧,我們可以學習釋迦牟尼佛修行成佛的過程,祂是如何成佛的?就是修禪。世尊是從禪證得大宇宙本體生命之後,才創立佛教,接引人們來修行。由此可知,有了禪以後,才有佛教,其他宗教亦然。



當年,世尊證道以後,就要度眾。但因正法深奧,世尊擔心眾生不相信而毀謗佛、毀謗法,結果墮入地獄。因此祂一直在想,該用什麼方法來度眾。因此,當自己還沒有佛的知見時,不要輕易毀謗傳法上師,因為你不知道那是不是正法、是不是佛,萬一毀佛謗法,豈不是後悔莫及?



佛看到在地獄裡受苦的這些靈魂,都是在世時曾造作惡業。看到畜牲道時,發現他們在世的時候都沒有愛心,處處只為自己的私利而傷害對方。再看餓鬼道,他們在世時不但沒有愛心,也捨不得布施,視財如命。再看天界,那裡有祥光、有祥雲,大家都過得很快樂,原來他們是在人間做了許多善事,所以可以在這裡享受天福,可是當天福享盡,一切也空了,又要再輪迴於三惡道。我們在人間也一樣,當福報用盡,如果沒有修行,作功德,災難很快就來了,所以要趕緊修行,要超越六凡(天、人、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進入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就不必再輪迴了。



明師與禪定是見性兩大要件



修行人要有感恩之心,尤其是在享受福報的時候,更要感恩所有眾生的賜予:感恩父母、師長、國家、社會的栽培,感恩親友的照顧,甚至感恩很多不認識的人,由於他們的犧牲與奉獻,我們才得享其果。如果能有這種廣大的愛心,在自己最清淨的時候,就可以與內在的靈身本尊相應。反之,若是一天到晚忙著追逐外界的物質名相,身心都在外面,又怎能見到內在的自性?



修行人要有這種見性的智慧,才能夠見性,否則不可能。要得到這個智慧,不能單靠語言文字,明師與禪定是兩個最重要的因素,缺一不可。要由明師教導你正確的禪定方法,幫助你從禪定中得到智慧,有了智慧以後,才能夠見性。見了性,再精進修行,就可以解脫自在,超越生死輪迴。因此,想要見性成佛,就要從修禪開始,從離相開始,而不是跑到深山去修苦行,或是在家裡唸經持咒,那樣並不能圓滿成就。



修禪是通往究竟真理最直接的通路,而唸佛持咒則是迂迴曲折的路徑。修禪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修禪法門是無為法,是無學法,不能以人腦來學習。如果你用一般學習知識的方法來學禪,只能學到祂的表相,不能妙轉法輪。因為一般的學習方法是有為法,以有為法來學無為法,只能學到祂的相,學不到精髓。而且禪是無量法,光憑自己有限的腦筋或意識,不能明瞭祂的實相真義。



另外,禪也是無上法,所以要超越生理及心理的障礙,以最究竟的自性來修。



(二)修禪要從「靜」入門。要做到無欲,才能夠遠離根塵。因為自性是主,根塵是客,客是五官意識,所以不能讓根塵喧賓奪主,不能以根塵代替自性。



如何才能以自性為尊?只要做到「靜」,就能夠「無欲」;也就是說,如果你覺得一切滿足,就不需要再去追求,當然也就沒有根塵的存在,這便是「靜而無欲,客塵遠離」。一般人修戒,其實就是修靜,只要能夠「靜」,自然不會犯戒,這就是清淨法。



以上是妙轉法輪的兩個要點,要達到這種境界,才能把學到的佛法(或說禪法)用於世法上,不管是出世法,還是入世法,你都可以妙用無窮,這就是妙轉法輪。在「靜而無欲,客塵遠離」之後,就是「不動不靜,動靜一如」的境界,這就是實相的世界。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