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觀論》美國對中國的深層次敵意探討/魯云湘

《亞太觀論》美國對中國的深層次敵意探討/魯云湘

魯云湘(自由撰寫家)

2024年8月27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展開為期三天的訪華行程。期間,他與中國大陸外交部長王毅的會面,引發外界對這是否為「習拜會」鋪路的猜測。此外,蘇利文強調,美國對華政策仍是拜登政府的優先事項,進一步突顯出美中關係的複雜性,與美國對中國的深層次敵意。

然而,為何美國會將中國視為假想敵,並在政治、經濟、軍事及意識形態上,全面遏制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崛起與擴張呢?

首先,美國自二戰後奠定全球霸權地位,並冷戰結束後,逐步轉向區域霸權,並在不同地區扮演「離岸平衡手」的角色,透過聯合地區內的力量,來制衡任何潛在威脅其霸權地位的國家。自1990年代初期,全球進入後冷戰時代,美國逐漸將其全球戰略重心轉向亞太地區,並對中國崛起保持警惕。隨著中國在201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逐步增強軍事和科技實力,美國對其全球領導地位的潛在威脅感到不安,並開始加強與亞太國家的軍事合作,推動「印太戰略」(2018年),遏制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其次,中國自2013年推動「一带一路」倡議,並於2015年起至今,不斷在非洲、拉丁美洲、中亞和東南亞等地區進行基建投資,逐漸增強其在全球的影響力。這種地緣政治擴張讓美國擔心自身的全球優勢地位將受到影響。特別是近期,中國在柬埔寨投資修建雲壤海軍基地,和推動德崇扶南運河的計劃,更加深了美國的擔憂,認為這些行動,直接挑戰其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

此外,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特別是進入2010年後,在高科技領域如5G、人工智能和半導體方面的突破,讓美國感受到技術優勢正逐步被超越。這種競爭,使得美國將中國視為經濟上的主要競爭對手,並於2018年開始對其進行經貿制裁,特別是針對晶片產業的措施,旨在遏制中國通過經濟影響力重塑國際規則與秩序。

除了經濟層面,美國對於中國軍事實力的增強也保持高度關注。自2015年中國進行軍事現代化改革以來,其軍事實力擴張,不僅引發美國及其盟友的擔憂,也直接威脅到亞太地區的安全與穩定。特別是在東海、南海及台海問題上,中國的軍事行動,被視為對美國及其盟友利益的直接挑戰。而「藍水海軍」的建設,以及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戰略的推進,亦使美國感到其在亞太地區的軍事主導地位正面臨挑戰,迫使其重新調整國防戰略。

最後一點,美中之間的意識形態差異,也是美國將其視為假想敵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國自建國以來,一直以自由、民主為核心價值,而中國則以「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基礎導向的政治體制。雙方自1970年代末接觸後,至2020年代為止,這種價值觀的對立變得更加鮮明,特別是在國際政治和全球治理方面,使得美國擔心中國會以其模式向世界輸出,從而挑戰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正當性。

綜上所述,美國將中國視為假想敵,是基於對自身全球領導地位受到挑戰的憂慮。這一策略是美國維護其國際秩序主導權的核心手段之一,也反映出美中兩國在未來全球競爭格局中的深層次對立。隨著即將到來的美國總統大選,其結果如何,勢必將使美中關係更加複雜多變,而後續兩國的競爭合作,將持續成為國際政治與社會關注的重要課題。(圖片示意圖資料照)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