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憶還錢還物的事/唐勝一
唐勝一
大凡人老了都有懷舊情結。曾經的美好事情烙印於心,就如紮了根一樣的難以抹去,時常憶起,別有一番滋味。此乃人之常情,莫要說三道四。本人戀舊,比如,懷念過去還錢還物的那些事兒,就像懷念初戀情人一般難以釋懷。
歷經過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艱苦歲月的人,才感覺當今的幸福生活彌足珍貴,便知足常樂。上了年歲的老人愛嘮叨,就跟年輕人愛發微信朋友圈,或是處處點贊和評論一樣的刷存在感。老人嘮叨翻古不僅於此,更為教育後生晚輩要身在福中能知福。
我們小時候的農村,普遍貧窮,生產隊裏的人家大多都要借錢借糧借物的。我家就是典型的借戶,因為孩子多且年紀小,僅父母兩個勞動力,所賺工分人平不多,隊裏按工分分配的錢物少,想不借錢借物都做不到。
每月從隊裏所分的口糧不夠吃,到月末最後一二天,免不了就要去向鄰居家借米。借上五六米筒子(一斤一筒子)的大米,待月初生產隊裏放糧,我家碾好米後,第一件事就去將借上鄰居家的米還掉。借五筒子米,就量給人家五筒子米,最後再用手多抓一把米給人家。人家推辭說:“夠了夠了,你莫多給我。”“多給這點點,也是應該的嘛。”我年少不懂事,納悶娘咋多還人家米呢?娘教育我們,這叫有借有還,還時好還,再借不難。這話不多,卻讓我受益終生。
儘管家窮,但親朋好友少不了還是要來往的。若是趕集那天家裏來了客人,還能到集上買點豬肉或油炸豆腐進行招待。而不是趕集日呢?對不起,炒幾個蛋算是客氣了。有時不湊巧,家裏連雞蛋都拿不出來,就只好向鄰居家去借了。借是借得到的,可還給人家要有所講究。比如,我家向鄰居二伯家借了5只雞蛋,必須要等自家聚集到10來只雞蛋才去還。娘用竹籃子提著10只雞蛋走進二伯家,嚷嚷著:“二嫂子,還蛋給你。”“急麼子,我家又沒趕急用。”“還了才算一樁事。”娘從籃子裏挑選出最大的5只雞蛋還給二伯娘。二伯娘笑了:“瞧這弟妹做的,倒讓我沾光了。”
我們家裏,有時買鹽買煤油都沒得錢。爹就去向人家借。但爹借錢從來不借整數,而非要帶個尾數不可。比如借一元九角五分,或是三元八角八分。到給人家還錢時,爹則會還個整數的,如借一元九角五分就還二元,借三元八角八分就還四元,都會說上一句:“不用找零了”。人家多得幾分一角多的,心裏自然高興,反倒千恩不謝,說:“謝謝,謝謝!要是你那天身上缺錢用,給我吱個聲,我有的話,一定借給你。”那時的錢很值價,兩分錢可以買一盒火柴,五分錢能買一只雞蛋,一角錢可以買一盒豐收牌香煙。人家借你一二幾塊錢才幾天,就多得幾分一角多的,何樂而不為?
那時,我家向人借錢借物沒少借,但真不見有人上門討債要錢要物的,因為父母很講信用,準時償還,或是遠限近交,不失信於人,不讓人家有所擔憂。
講得興趣所致,還講件借房住的事兒。那年,我家翻新年久失修的舊土坯房,期間借了人家兩家雜房居住。人家不肯要房租,也不要我家糧食什麼的,弄得我爹不好意思,覺得無以為報。於是,問我娘咋辦?我娘告訴爹:“他家雜房的門窗破爛,屋面雨天漏水,反正我家有木材和瓦塊,就幫他家一起整修好吧。”就這般辦好後,人家很感激,逢人遍告,說他家借房給我家住,比發租還合算,沾了我家的大光呢。
現今社會的經濟大發展大繁榮,與過去相比,可謂天壤之別。不過,實事求是地講,借錢借物的依仍不少,而還錢還物產生矛盾糾紛倒是更多。借錢借物不是小數目,賴賬者也大有人在,更有討債追債的大打出手而鋌而走險。現今的借錢借物之人,是不是其思想太過複雜?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老祖宗遺留的優良傳統,我們還是要繼承發揚的。
- 記者:好報 編輯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