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頸椎間盤突出常見 醫:勿輕忽手麻頸痛

低位頸椎間盤突出常見 醫:勿輕忽手麻頸痛
醫師建議,置換人工椎間盤後,大幅改善頸椎疼痛患者的生活品質(圖/醫院提供2025.7.15)

[NOWnews今日新聞] 55歲李姓企業總經理多年來飽受頸椎壓迫之苦,儘管嘗試各種保守治療,症狀仍反覆發作。直到今年初出現手麻、頸痛惡化,夜間難以入眠、精神不振,經醫師評估後決定接受微創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術後恢復良好,不僅疼痛明顯改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甚至樂觀表示「可以再拚20年」。

李男表示,早在8年前便感受到頸部不適,然而礙於擔心手術風險,加上身邊親友手術經驗不一,使他遲遲未敢動刀。期間嘗試物理治療、注射與針灸等方式,僅能短暫緩解。近來症狀明顯加重,麻木從手指延伸至前臂,頸肩疼痛影響睡眠,終於鼓起勇氣就醫治療,「該來的還是得面對啦」,他坦言。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醫學中心副院長林志隆指出,經磁振造影(MRI)檢查後,發現患者第C5至C7節頸椎間盤嚴重突出,壓迫脊髓與神經根,診斷為典型「低位頸椎間盤突出症」,常見於40歲以上族群,與長時間使用電腦或手機有高度相關。

林志隆說,頸椎間盤突出多因退化或外力造成,壓迫神經後可能導致麻木、痠痛,甚至肢體無力,若未即時處理,恐演變為脊髓型頸椎病,造成永久性神經傷害。

對於李男擔心手術安全性,林志隆表示,「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目前技術成熟,手術採頸部前側微創切口,移除病變椎間盤後植入具彈性與活動度的人工椎體,材質為鈦合金與醫療級高分子材料,可保留頸椎自然活動能力,適合需長時間工作者。

據了解,李男手術歷時約3小時,當日即能下床行走,術後一週症狀顯著改善,不僅握力回升,睡眠品質也大幅提升。他開心表示,下月已預約球友打高爾夫,「狀況恢復得比預期還好!」

林志隆提醒,頸椎病變有年輕化趨勢,若出現持續性頸痛、手麻、動作不靈或走路不穩,應儘速就醫檢查。平日則應保持良好姿勢,電腦螢幕應與眼睛平行、避免長時間低頭操作手機,並每小時起身活動,有助降低頸椎受壓風險。



相關新聞


台中敬老禮金開放申請 預估48萬人受惠


世界賞鳥博覽會9月台中登場 全球30國賞鳥迷齊聚


台中鍋烤節開跑 630家店搶商機 吃鍋烤抽機票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