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歲翁吃粽子險喪命!醫揭高齡族群致命隱憂

端午節是中華文化重要節日,吃粽子不僅是文化習俗,還蘊含食療功效。然而,對於高齡族群來說,這項傳統美食可能成為致命隱憂。



近日,一起85歲老翁吃粽子險喪命的事件引發關注。李姓老翁與家人團聚時吃北部粽,家人貼心準備水配著吃,以為能減少噎食風險。不料老翁卻因吞嚥困難導致誤嚥,引發吸入性肺炎,緊急送醫後在加護病房住了一週才出院。



醫師指出,李爺爺患有「口腔肌少症」,是造成意外的主因。由於自然牙稀少、長期配戴活動假牙,李爺爺的咀嚼與吞嚥功能已明顯衰退。平時以粥類、軟質食物為主的飲食習慣,更使他難以應對粽子這類質地較硬、黏稠的食物。



高雄醫學大學大南方咀嚼吞嚥健康產業人才培育基地營運長陳俊鴻醫師表示,口腔肌少症不僅影響進食與營養吸收,更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研究發現,口腔衰弱者發生跌倒的機率增1.55倍、失智風險增1.8倍,罹患全身性肌少症與死亡率也明顯提高。



隨著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口腔衰弱問題日益嚴重。研究顯示,高達51.58%中高齡者自然牙存留少於20顆、逾九成口腔協調與舌壓檢測未達標,代表基本咀嚼與吞嚥功能恐已退化,進一步增加吸入性肺炎、營養不良等風險。



為預防口腔肌少症,專家建議可進行「健口操」訓練。內容包括唇部運動、舌頭活動、咀嚼訓練與吞嚥協調動作,每天兩次、每次五分鐘、為期八週。研究結果顯示,參與者的舌尖與舌根肌力平均提升16.36%,顯示復健成效顯著。



除了進行口腔訓練,端午節吃粽子時也要特別注意。專家建議,高齡者應選擇較軟、易咀嚼的粽子,如杂粮粽、赤豆粽等。進食時要小口慢嚼,保持坐直姿勢,每口後空吞咽以清理咽喉。同時,應避免高脂高糖的粽子,糖尿病患者則要優選低GI粽。



專家呼籲,口腔健康是維持生活品質與延緩老化的關鍵。未來將持續推動健口操數位教材、培訓社區衛教師,建立完整的高齡營養與口腔健康照護體系,強化民眾預防意識,從社區著手提升中高齡者的口腔機能與生活自理能力。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