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就醫突全身無力險昏倒 因這病造成心衰竭


中年男就醫突全身無力險昏倒 因這病造成心衰竭


55歲蔡姓男子一月份因心臟不適至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就醫,在診間等候看診時突然全身無力、臉色蒼白,險些昏倒,緊急被送至急診搶救,從鬼門關前搶回一命。心臟內科主任李易達醫師經過一系列檢查,診斷蔡先生是因慢性擴張型心肌病變導致心臟衰竭,心臟收縮功能只剩一般人的三分之一,有猝死危險,所幸住院治療後,在團隊努力下,加上體外反搏治療,心臟功能獲顯著改善,出院後不久即回到工作崗位,重獲新生。


蔡先生回想,一月初某晚覺得自己呼吸彷彿溺水般快要窒息,緊急前往鄰近醫院就醫,被診斷為心臟衰竭導致肺積水,住院治療5天後出院,因感覺服用醫師開立的藥物有些不舒服,因此在家人陪同下轉至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求診,沒想到在門診剛做完檢查就差點昏倒,被送至急診搶救。



中年男就醫突全身無力險昏倒 因這病造成心衰竭


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李易達醫師表示,蔡先生在門診時,因臉色蒼白,一直冒冷汗,檢查發現他血壓只剩70幾,緊急將他送到急診室,使用升壓劑、強心針及利尿劑搶救,並安排入住加護病房。透過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蔡先生心臟收縮功能只剩21%,只有一般人6、70%的三分之一,進一步進行心導管檢查,排除冠狀動脈血管問題,後續安排心臟核磁共振,排除心肌炎,確診為慢性擴張型心肌病變。


針對蔡先生的治療,李易達醫師除了遵循心衰竭治療指引的用藥外,也建議他接受體外反搏治療。此外,大林慈濟醫院醫療團隊也讓蔡先生加入心衰竭醫病共享決策,讓病人選擇適合的心臟復健進行方式,以提升復健動機。心臟內科即將成立心臟復原中心,透過專業醫療人員的協助,讓病人在出院後,能持續回到醫院或在家中依據指導影片復健,對心衰竭的預後有很大的幫助。


在蔡先生出院後,醫療團隊將他納入心臟衰竭急性後期照護計畫,透過密集追蹤及多團隊照護,由個案管理師、藥師、營養師、復健師、心理師、社工等提供衛教及指導,提升心衰竭治療的預後及生活品質。



中年男就醫突全身無力險昏倒 因這病造成心衰竭


李易達指出,經過三個月的治療之後,蔡先生的心臟收縮功能已恢復到45%,雖然與一般人仍有些差距,但是與他之前的21%相比,有顯著進步,相信還有更多進步空間。


李易達進一步指出,擴張型心肌病變的風險包括心衰竭造成肺部積水,讓病人喘不過氣,有些病人甚至來不及到醫院就已呼吸衰竭,需插管治療。另一風險則是猝死,由於心臟收縮功能不全,五年存活率只有50%,其中致命性心室心律不整是主要原因,若無AED的及時治療,可能會在睡夢中猝死。以往這類患者的心臟功能難以恢復,但隨著心衰竭藥物的進步,部分病人的心臟收縮功能有機會隨著時間逐漸康復,甚至恢復正常。


蔡先生感謝大林慈濟醫院醫療團隊的照顧,尤其李易達醫師精準地判斷病情,讓他在短時間內恢復良好。除了正確用藥外,體外反搏治療對加速心臟復原也有很大的幫助。



中年男就醫突全身無力險昏倒 因這病造成心衰竭


慢性擴張型心肌病變簡介


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李易達指出,擴張型心肌病變絕大多數與基因有關,病人的心臟肌肉會逐漸變得無力,導致心臟功能變差,但因病程較長,所以病人在心臟功能變差的過程中,可能不會有很明顯的症狀,然而一旦病情超過臨界值,就會出現肺水腫等症狀,此時心臟功能通常已經極差。


李易達建議,民眾平常應該養成運動習慣,在運動中如果出現比以往更容易喘的情況,就應該儘快接受檢查。若是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等到出現症狀時,心臟功能已經嚴重下降。此外,若是出現小便變少、腳變腫、躺下時容易咳嗽或喘到需要坐起來等心衰竭症狀,表示疾病已經發展一段時間了,因此,若是在活動中發現比以前容易喘,應該儘早就醫檢查,也許可以及早發現心臟功能變差的狀況。


李易達提醒,擴張型心肌病變病人在病情改善之後,除了持續服藥之外,最重要地就是控制水分的攝取。同時強調復健的重要性,心衰竭病人平時的復健要兼具有氧運動、肌力訓練及柔軟度訓練。有氧運動要讓心跳稍微增快,但不能太快,可增加心肺耐力,肌力訓練則可以減少肌少症的發生。


撰文、攝影/黃小娟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