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醒能走」英文版 見證 "Miracle Recovery of Brain Injury"


「能醒能走」英文版 見證 "Miracle Recovery of Brain Injury"


4年前,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與中西醫合療團隊發表《能醒‧能走》,收錄25個真實病人故事,分享他行醫40年的腦醫學救命筆記,連年熱銷追印;9月15日傍晚,在國際慈濟人醫年會靜思書軒展場的簽書會,甫上市的英文版能醒能走"Miracle Recovery of Brain Injury",可讓來自全球各地的慈濟義診志工及海外讀者,即使不熟悉中文也能深入字裡行間,見證生命奇蹟。


國際慈濟人醫年會9月15日到17日在花蓮靜思堂登場。國際慈濟人醫會於1996年成立,總會設於臺灣。在臺灣有12支義診隊伍;在海外,有11個國家共58個據點;除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海內外的義診團隊每年都會趁著中秋佳節,回到花蓮參加年會,並與證嚴上人團聚。



「能醒能走」英文版 見證 "Miracle Recovery of Brain Injury"


15日下午,林欣榮院長與在非洲莫三比克的師姊蔡岱霖以「風月同天」分享當地的賑災、義診後,5點30分,隨即在靜思書軒展場,展開小型的中英文版「能醒能走」簽書會。


「用案例分析專業、用實例講述醫療、用細心看見用心」是《能醒能走》這本書的特色。深刻體會病人的生命沒有「等待」二字的林欣榮院長表示,在花蓮慈濟醫院醫療團隊的努力下,已翻轉過去「後山」醫療落後的刻板印象,常有重症病人慕名自外縣市,甚至自海外來到花蓮求治。


許多海外志工因不熟悉中文,一直期待能有英文版的《能醒能走》;為滿足讀者的需求,花蓮慈院與經典雜誌出版團隊合作,自原中文書選出13篇故事翻譯成英文版,從醫療團隊與病人之間,讓讀者不僅可以閱讀腦瘤、腦中風、腦傷......等難症、重症的醫治過程,同時可以了解大腦各部位的功能。



「能醒能走」英文版 見證 "Miracle Recovery of Brain Injury"


例如罹患惡性腦瘤的阿鳴,因為腫瘤長在額葉,受腫瘤擠壓的影響,讓他平日的執行力與判斷力發生變化,家人起初還以為他是被「卡到」,四處問神;事實上,卡到病人的不是牛鬼蛇神,而是腫瘤。


又例如,有一個遠嫁他鄉的年輕的女病人小卉,因為腦幹梗塞性腦中風,雖經緊急放了一支支架救回生命,卻出現閉鎖症候群,於是返回家鄉找林欣榮院長進一步治療。閉鎖症候群症狀往往是除了眨眼以及眼球轉動之外,不僅無法有任何臉部表情以及肢體動作,更被剝奪了言語咀嚼、吞嚥、呼吸等功能。


小卉到院之後,經血管攝影檢查,林欣榮院長指出,醫療團隊決定在她的基底動脈再加放兩支支架,並在手術後開始接受內生性幹細胞療法、中西醫合療。多年過去了,小卉已可以站起來走幾步路,簡單的口語溝通、滑手機、打字,小卉的進步也給醫療團隊許多正向的鼓舞。



「能醒能走」英文版 見證 "Miracle Recovery of Brain Injury"


林欣榮院長指出,長者常見的腦神經疾病有巴金森、腦部大小血管阻塞、腦積水、腦萎縮症,而且可能同時有二種以上的疾病,書中故事裡就有被診斷嚴重巴金森病的病人,他嚴重的動作障礙及尿失禁,竟是水腦症的症狀,於是做了腰椎腹腔引流手術後,那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症狀也獲得改善。


過去,因為只有中文版的《能醒能走》,讓許多海外的慈濟志工、民眾不知如何和身邊不熟悉中文的親朋分享,這次"Miracle Recovery of Brain Injury"發行後,首次簽書會即獲得好評:可以在字裡行間看到林欣榮院長與醫療團隊如何幫病人找出真正的病因對治,並鍥而不捨為病人量身打造治療計畫的用心與專業。#



「能醒能走」英文版 見證 "Miracle Recovery of Brain Injury"


撰文/游繡華;攝影/花蓮慈濟醫院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