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飲酒會有腦部損傷風險 而戒斷若出現譫妄則更為嚴重 研究發表於國際期刊

發稿日期:114年3月27日


酒癮(或稱嚴重型酒精使用障礙症)是一種慢性疾病,具有高復發率。個案即便知道飲酒會對身體或心理各方面的危害,仍然持續飲酒。在停酒的初期8-12小時,可能會歷經所謂的酒精戒斷症候群,而讓停酒更加困難。這個酒精戒斷症候群的症狀,包括自主神經功能亢進(手抖、冒汗、心悸)、顫抖、噁心、嘔吐、失眠、焦慮、不安、幻覺和癲癇發作等症狀。


其中「震顫性譫妄」是酒精戒斷症候群中最嚴重的一種,其特徵是明顯煩躁、坐不住、幻覺、妄想、血壓不穩、意識模糊、或定向感障礙(認不清人、時、地),通常在戒酒後48-72小時開始。如果沒有及時識別和治療,「震顫性譫妄」會增加住院時間和內外科共病問題(如心血管疾病或感染),死亡率則高達20%;此外,大腦機能恐會明顯下降,影響各方面功能表現,甚至會提升失智的風險。因此,早期識別「震顫性譫妄」對於及時啟動治療十分重要。


研究顯示,長期飲酒會損害記憶力、注意力、學習力、衝動控制或情緒表達能力、以及挫折忍受度,過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黃名琪醫師和國家衛生研究院劉玉麗研究員實驗室團隊合作,發現一個血中的一個蛋白質分子,「神經絲輕鏈」濃度在酒癮個案體內顯著高於比一般健康受試者。「神經絲輕鏈」係一目前學界常用來代表腦神經損傷程度的指標,愈高代表腦神經損傷愈嚴重,這意謂酒癮者的腦神經損傷比一般健康人嚴重許多。


然而,目前醫學上缺乏準確的檢測指標來判斷酒癮患者是否會發展成「震顫性譫妄」。黃名琪醫師和劉玉麗研究員進一步與瑞士蘇黎世大學Bavato教授合作,發現血中「神經絲輕鏈」濃度可望作為「震顫性譫妄」的預測標記。研究團隊測量了224名因酒精戒斷治療而住院的酒癮患者及116名健康對照者的血中「神經絲輕鏈」濃度,並追蹤觀察他們是否出現「震顫性譫妄」。結果顯示,「震顫性譫妄」患者的「神經絲輕鏈」濃度顯著高於其他患者及健康對照組;並且特定濃度的「神經絲輕鏈」可以有效地預測在戒斷期間會不會出現「震顫性譫妄」,風險值高達9.43倍。更重要的是,「神經絲輕鏈」的升高顯示出在「震顫性譫妄」發生前,神經損傷已經存在。


總結來說,這項研究揭示了長期飲酒潛藏著腦部損傷的風險,而「神經絲輕鏈」可望在未來作為「震顫性譫妄」風險評估的指標,從而協助醫療人員能在早期就辨識出酒癮患者中有那些人可能發展出「震顫性譫妄」,早期治療並減少嚴重併發症的發生。然而,最重要的關鍵是,民眾應要了解別讓酒精弱化了腦神經系統的正常發揮,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此研究發表於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 2025 Jan 10:136:111189. doi: 10.1016/j.pnpbp.2024.111189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府消息新聞
人氣政府消息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