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琉球珊瑚覆蓋率創全台新低 監察院點名海委會、 鵬管處等機關怠失職守
【焦點時報/記者張淑慧 報導】監察院於12月10日公布最新調查報告,指出小琉球珊瑚礁生態系統持續惡化,覆蓋率從2015年的30-50%驟降至2021-2023年的11.9%,創下全台最低紀錄。調查發現,除了2016年聖嬰現象造成的海水升溫影響外,過度觀光開發成為另一主要威脅。浮潛和踩踏等人為活動導致珊瑚多樣性降低且趨於扁平化,特別是在遊憩密集區域。監察院針對相關單位失職提出糾正,包括海洋委員會未即時掌握生態變化,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忽視生態評估,以及屏東縣政府未能有效執行遊客總量管制。此外,島上四座污水處理設施效能不足,更加速珊瑚礁生態系統的衰退。
人為活動影響小琉球珊瑚生態系恢復
民眾陳訴指出屏東縣政府和鵬管處過度開發以追求觀光效益,破壞自然景觀。當地居民在發展觀光與保育生態間存在分歧。學者研究顯示,浮潛與踩踏等人為活動使珊瑚多樣性降低且趨於扁平化。沿海遊憩密集區的珊瑚覆蓋率特別低,權責機關應評估遊憩承載量並實施遊客總量管制。
鵬管處遊憩承載量評估未納入生態考量
監察委員指出,鵬管處負責小琉球遊客量與遊憩行為管理。2018年委託評估結果建議每日遊客量:1萬人次以下為宜,1萬至1.5萬人次需分流,超過1.5萬人次須嚴格管控。但該評估忽略了生態影響及遊客聚集問題。2024年新委託的評估仍偏重觀光發展,計畫主持人坦言生態承載量調查超出範圍,需仰賴海保署執行,因此對海洋生態保育助益有限。
海委會未善盡海洋生態主管機關權責
海委會明知小琉球環境承載量與海域生態密切相關,卻未主動評估調查,反而依賴鵬管處的觀光調查,導致當地海洋生態持續惡化。該會也未及時掌握珊瑚礁生態變化並採取保育措施,直到2021-2022年才開始進行珊瑚監測及復育計畫,顯有怠失。
觀光署及鵬管處重觀光,輕生態,自有怠失
鵬管處2018年的環境承載量評估僅著重觀光發展,忽視海洋生態。海委會自2022年起多次建議重新評估遊客上限,但鵬管處遲至2024年3月才啟動新評估,且未能兼顧觀光與生態。鵬管處對大量觀光客無有效管制措施,無法限制交通船班次及遊客登島人數,亦無替代方案,影響生態維護。觀光署作為上級機關,監督不力。
屏東縣政府對於熱門潮間帶遊客總量管制不力,有檢討改進之必要
監察委員指出,屏東縣政府於2015年劃定小琉球5區潮間帶為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2022年實施人流管制,但蛤板灣及龍蝦洞仍未管制。該府未能落實總量管制,導致海洋生態負擔加重。此外,對珊瑚覆蓋率衰退問題反應遲緩,直至2024年才將珊瑚納入保育對象,實有檢討必要。
小琉球4座污水處理設施營養鹽去除效果不佳
監察委員指出,海委會的海域環境標準未能充分保護珊瑚礁生態,落後於鄰近亞洲國家。島上4座污水處理設施效能不足,導致潮間帶藻類繁生,珊瑚覆蓋率降至約1成,海委會及屏東縣政府需檢討改進。
海委會說明,監察委員的期待也是我們的期待,海洋保育法生效後,本會將扮演監察委員所期待的角色,加強生態禁限制及調查,並在漁業資源保護區增加輔導。海洋保署將持續監測及協助復育小琉球珊瑚礁生態系,與地方政府及在地團體合作推動保育復育。
鵬管處提出三大面向因應措施:總量管制機制管理遊客,包括評估承載量、統計登島及管制潮間帶人流;推動生態保護,設置海上繫錨點及環保裝備;推動「綠色旅遊目的地國際認證」,並與相關單位合作,提升保育效能。
(圖/ 記者張淑慧 翻攝自監察院官網)
- 記者:焦點時報
- 更多社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