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GenAI可為國銀創造額外稅前淨利 上看600億

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浪潮襲來,麥肯錫公司對台灣15家領先銀行調查發現,8成業者已展開應用;若台灣盡快推出AI基本法,讓業者有明確遊戲規則可以遵循、擴大應用,相關技術將有機會為國銀創造額外新台幣360億至600億元的稅前淨利。

麥肯錫公司今天發布「2024年麥肯錫台灣銀行業GenAI調查報告」,針對台灣15家銀行的近40名高階主管進行問卷調查,此15家銀行的加總淨收入占整體國銀約70%。

麥肯錫指出,參與調查的國銀業者中,77%已開始初步應用GenAI、但尚未規模化,展開規模化應用者僅占6%;即使如此,規模化應用仍是指日可待,據調查,超過3成業者將在未來1年實現規模化應用,6成預期需要1至3年。

談及目前國銀的GenAI應用場景,麥肯錫指出,調查顯示主要聚焦營運服務效率改善以及銷售行銷,在營運及服務方面,最常見的是內部知識虛擬助手,提供員工相關業務知識等;已投入應用的業務線,則包含法人金融、個人授信、財富管理、支付或信用卡等。

麥肯錫進一步指出,台灣業者對於GenAI在財富管理的應用寄予厚望,比如整合市場研究、投資諮詢、產品特色、客戶風險與產品偏好等,提供專為財管顧問打造的專家諮詢聊天機器人,以提升服務時效和專業度。

同時,麥肯錫表示,法人金融也將是GenAI應用創造價值的主要來源之一,比如行業分析報告、授信報告、產品與服務文件生成等。

麥肯錫表示,接受調查的國銀業者中,超過5成已在2024年明確編列GenAI的專門預算,平均約為1億元;同時,業者認為,GenAI主要效益來自降低營運成本、創造收益、強化品牌形象等。

麥肯錫指出,以國銀近3年平均稅前盈餘4000億元為基礎估算,GenAI將能為國銀創造額外的360億至600億元稅前淨利,最大來源將是個金與財管。

在外部因素上,國銀面臨的GenAI挑戰,據麥肯錫調查,以法規、外部標準與規定居首,技術、人才供給與培育分居第2、3名。

麥肯錫董事合夥人譚宏表示,在法規面,台灣政府採取先指引、後法規模式,希望台灣盡快推出AI基本法,讓業者有明確遊戲規則可以遵循、擴大業務應用,進而挹注盈餘成長。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