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研院:服務業邁向準繁榮 須留意不均衡復甦

商研院今天發布最新商業服務業景氣循環分析,同行指標綜合指數已連續20個月上升,預測到10月可續升到1.6243個標準差,進入「準繁榮」境界;但疫後領先復甦的住宿餐飲業今年3月成長明顯遲緩,須留意「不均衡復甦」可能。

商研院表示,5個景氣循環同行子指標之中,一般循環趨勢值均達到長期趨勢值(100),唯獨住宿餐飲業自去年6月以來的走勢開始減緩並加速向下,到今年3月,循環趨勢值已從去年5月的最高點103.6降為99.41,4月又降為98.8。

商研院指出,這顯示一般商業服務業復甦步調穩健,唯獨住宿餐飲業已遇到成長的瓶頸,值得注意。

另一方面,領先指標綜合指數雖在今年4月脫離衰退之境、步入復甦,商研院提醒,民間固定投資與失業給付初次認定受理件數增加,隱含著未來景氣要持續強勁復甦的不確定風險。

商研院指出,疫後商業服務業領先復甦,呈現內熱外冷,不過現在隨著商品出口復甦,工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趕上服務業;出口的結構上,AI熱潮將半導體與電子資通訊產業推向歷史高峰,但國際市場競爭加上兩岸關係變化,讓傳產墜入衰退深淵。

同時,商業服務業當中,疫後領先復甦的住宿餐飲業,也因經不起物價上漲與缺工的壓力,而開始呈現衰退跡象。商研院直言,不均衡通膨不只發生在國際社會,台灣經濟亦然。

為促進產業升級與改善產業結構,商研院認為,必要的新投資促進,以及新人才培養、新技術能力的人力培訓均是重點,真正需要的是「以新代舊」的質變,而不是「以大帶小」的量變。

商研院不諱言,高科技因人才難覓影響新投資進程,小型商業服務業因缺工而歇業,這發生在景氣復甦而非衰退期間,歷史上少有,呼籲資金充裕、基礎科技進步的台灣,需有新思維的有效行動。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